第 271章 新法(1 / 2)

加入书签

宥州的新法施行的十分顺利。

连最大的两家都服了软,城里其他的那些个小家族自然不敢造次,没过几日便纷纷去了衙门,将家族之中的田地悉数卖给了衙门。

若是不想搬离宥州的也行,衙门出台的政策是每家每户按人口来计算,每一口人可拥有的土地上限是五亩。

对于这些个主动将田地售卖给衙门的大小家族们,卫允并没有强制的要求他们搬离宥州,只限制了他们手中拥有田地的上限,并且直接硬性规定了宥州境内的田地租赁的租子上限不能超过四成,其中赋税还得由田地的主家上缴,租赁他们田地耕种的百姓则无需上缴赋税。

但卫允却并不限制这些个大小家族们经商,并且鼓励他们经商,宥州北连西夏的夏州,南接庆州环线,中间又有环河勾连,有水利之便,且庆州境内常年有黑甲军驻扎,四周连马贼盗匪的一根毛都找不到。

若是能够以宥州为中转点,建立一条通往西夏的商路,将西夏乃是西域盛产的玛瑙珍珠,翡翠琉璃之类的珍贵物件运往大周腹地,同时将大周南境的产业,丝绸、瓷器运往西夏乃是西域,光是这里头的差价,就不知有多少。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在这个世道,敢在边境行商,来往于各国之间的人,有几个会是善茬,会是蠢笨之人。

宥州就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大的互市,不仅仅是针对大周的商人,就连西夏的商人,宥州也是来者不拒。

半个月之后,衙门的田地开始正式招租,周遭的百姓蜂拥而至。

为了防止有人从中牟利,衙门明确规定了,百姓们必须拿着户籍,按户籍之中所登记的人口来进行相应的田地租赁。

同样是每人上限是五亩,十岁以下的孩童不算在此列,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在此列,这两个年纪的人虽然同样具备劳作的能力,但却十分有限。

而且一个普通的家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两个小孩儿,就算是只有父母符合条件? 十亩地也足够他们一家人的嚼用了? 只要是没遇上什么天灾人祸,都会有盈余。

而且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成婚早三十多岁就做了爷爷奶奶的数不胜数。

衙门还有规定? 凡是租赁的田地? 除了每年需要交纳相应的赋税之外,都必须要进行耕种? 若是租赁之后却不耕种的,使田地荒芜的? 一经查实? 衙门便会有相应的处罚。

首先就是将抛荒的田地收回,然后家中男丁皆杖责二十,抛荒一亩,一年便罚没银钱五两? 二年则倍之? 三年再倍之。

还有一条,每户人家所租赁之田地不能超过二十亩,以户籍为凭,那些个人口众多的人家,若是想要多租赁田地? 就只有分家,去衙门另立户籍。

虽然分家这一点让百姓们心中有些不舒服? 但是一想到分出去之后,便能够多租赁田地的话? 他们心里头的那点怨言,也就随之消散了。

如今已经是六月底了? 马上就要入秋? 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了? 宥州以及周边的州县乃是苦寒之地,冬季寒冷,所以种植的都是春小麦,要到中秋节左右才能收获。

卫允在宥州附近开始对这些新纳入大周版图的州县进行改革,施行完全不同于大周境内其余地方的制度。

其实卫允自己心里对这些所谓的新政也没什么底,他虽来自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脑子里头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出了将近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可说到底,卫允的前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涉世未深,所有的东西对于自己所学的东西都只停留于想象的阶段,从未付诸于实施。

而且时代与时代之间,有着将近千年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差距,更是生活方式,是思维习惯上的差距。

卫允只能根据自己脑海之中超前的知识,还有在这个世界呆了这么多年,对于这个世界,对于那些个挣扎在最底层百姓们的理解,制定出这样的政策方针,至于这种方法就能适不适用,就只能让时间,让事实来裁定了。

而且政策的制定容易,难的是政策的施行,难的是各地的衙门能够完全的根据卫允的想法,贯彻卫允所制定的这些政策方针。

卫允很庆幸,自己鼓捣出了锦衣卫,在衙门方面政策施行的同时,卫允也交给了各地的卫所一个艰巨的任务,监督各地,各州县的新政施行。

只要是发现有阳奉阴违,想要借机从中牟利之辈,便当即回禀卫允,同时搜集情报,由通政使司出面,将一应官员治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