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辘轳车(2 / 2)
因此袁谭只能一遍一遍地实验。
最后足足实验了好几天,在搭上了两条大船以及数十名士兵之后,他才终于成功让一条大船穿过了滚滚波涛的洹水,让船只驶入了城外的护城河。
安阳并非是在洹水边上,它的北面距离洹水有那么半里距离,然后从洹水挖掘了一条水渠,自北面引流,环绕城池。
正常情况下,大船可以在涨洪水的洹水上行驶,但周围被水淹没的地表因为地势高低问题,水位最深也不过是到人的肩膀,最浅处只漫过人的脚踝,船只根本不可能过去。
也就是这条护城河帮忙,好歹让这条大船靠近了城池。
就看到这条大船在河面飘飘荡荡,身后还系着数十根小儿手臂粗细的麻绳,在波涛中上下起伏,跌跌撞撞地进入了护城河里,总算是没有被大水冲往下游。
但因为船上的水手经验不丰富,导致船只没有及时减速,在船上众人惊恐的眼神中,一头撞在了城墙上。
冀州造船术跟青州肯定没法比,或者说,整个大汉最精良的造船术以及船员水手基本都聚集在青州、荆州以及江东一带。
不过造船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很发达,周武王伐商的时候,就用了47艘大船从孟津渡过黄河,攻灭了商朝。
因此实际上此时的船只,还是非常结实,除了船头受损以外,其它地方倒没什么大碍。
这几天外面的袁军在想办法联系城内的人,颜良文丑他们当然清楚,所以一直在关注这边情况。
在发现袁谭的船只过来之后,他们也是马上抛下吊篮,将船上的船员们拉上去。
等到他们上来,颜良闵纯立即上前询问。
船上有一名都尉为带队队长,见到他们过来,连忙道:“将军,主簿。”
“城外援军可带粮草?”
闵纯第一时间询问他关心的问题。
都尉回道:“粮草皆有,然水势浩大,难以运送。”
“唉,这可怎么办呐。”
颜良智力不高,只觉得束手无策,唉声叹气。
都尉忙道:“将军莫忧,公子已经令人准备辘轳车在城外安置,辘轳车上的绳索也由船只带来,只要把绳索用辘轳固定在城内,可利用辘轳车将粮草运入城中。”
“辘轳车?”
颜良连忙往远处城外看去,就看到河对岸约离着三里之外,一座小山坡上,袁军密密麻麻准备了大量木制楼橹。
虽然离得太远看不清楚,但颜良以前见过这种楼橹,名叫辘轳车,是一种省力装置。
原来,袁谭与辛评等人商量之后,认为安阳必不能失,决定先往城内运送一批粮草解决燃眉之急再说。但如何往城里运输,就是一个老大难题。
最后还是一名军中工匠献计,用辘轳车可以。
辘轳车就是定滑轮装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应用于战争当中,比较常出现的是巢车,巢车下方是一个吊篮,人在吊篮里,利用滑轮将人送往高处,便于观察敌情。
但如果是近距离,比如四五丈左右,在河中打捞东西,取水之类的活,普通定滑轮肯定没问题。
然而从此坡地到城里,足足三里远,也就是1200米,这么长的定滑轮距离,除了后世现代工业水平以外,在古代几乎不可能做到。
后来袁谭辛评等人与军中工匠讨论了许久,最后决定,将楼橹推到洹水河边,利用大量的石块进行固定,同时搬运石头泥沙,在附近建起一座小高地,再把楼橹放在高地上,通过辘轳将粮草运到河对岸。
洹水虽然暴涨,淹没过了地表。但原来的河岸边水流远不如河中央那么湍急,而洹水并非黄河长江那种超大型河流,只是一条普通中等河流,最窄处只有二十余丈,也就是四十多米。
颜良在城外同样建造一处高地,制作楼橹,如此一来,两边就在洹水河两岸进行轮滑运输,虽然还是在水中,但这样的话,至少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
在确定这个方案之后,袁谭就一边制造用于装置辘轳的楼橹,一边派出大船不断试验,终于把需要的绳索送入了河对岸。
听到这个方法之后,闵纯觉得十分可行。而颜良苦于城中粮草已经见底,再过日大军就得饿肚子,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以他的智力虽然不知道这个方法能不能用,但病急乱投医,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当下,城内工匠也是马上开始制造辘轳车,这东西本就应用于攻城器械巢车身上,制造起来并不费劲,就是两根圆滚木,中间掏空固定在一架木质车上,然后两边套上绳索就可以。
至于如何把这边的绳索再重新送回到对岸,让两边绳索形成一个完成的定滑轮装置也简单。他们这边已经把绳索牵了过来,就把绳索固定在城头,利用高低差,把运输绳索的吊篮重新滑过去就行。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颜良就派人在城外河边,利用大石块和泥沙,在城池北门,利用城池遮挡,秘密建造起一处高坡,在高坡平台上,建造辘轳车,搭建两岸的运输滑轮装置。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定滑轮装置在墨子的《墨经》中就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也常用于战争以及生活。包括打井水用的辘轳,后世现在还在用。至于沟通两岸的索道,在旅游景点就更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只是受限于科技水平,古人没办法将索道打造得更长更远,迫不得已,只能强行从两边岸上建造。
过了数日,辘轳车终于打造好,安装完毕。
源源不断的粮草开始往城内运输,安阳城中的缺粮,终于得到一丝缓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