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陈尚书是个好官(2 / 2)
朝廷无法解救被俘百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撸走,反而是金州军这个外军却格外上心,说出来简直太讽刺了。
哪怕金州军已经归顺,在朝廷眼里依然是外军,可以利用,但是也更加需要提防。
崇祯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言语中带着淡淡的不满。
杨嗣昌自然明白是为什么,只是鲁若麟执意要去追岳托,他能怎么办。现在是朝廷有求于金州军,金州军能够出来打鞑子就不错了,真以为可以像朝廷兵马一样呼来喝去,那就未免太自我感觉良好了。
正当谈话气氛有些低沉的时候,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王承恩不顾规矩的闯了进来。
要知道皇帝与重臣召对的时候是最忌讳被人打扰的,如果不是非常重大的事情,王承恩绝对不会冒然闯进来。
崇祯和杨嗣昌都是脸色大变,以为是哪里又出了什么状况,最近这样的事情太多,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了。
王承恩来不及解释闯殿的事情,直接跪倒在崇祯面前,将一本奏折双手托起,激动的说道:“皇上,大喜啊!大喜啊!陈兵部传来捷报,皇明于开平大败鞑奴,斩首三千!大捷啊!大捷啊!皇上,呜呜呜……”
王承恩知道崇祯一直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明军败绩不断,城池屡屡被破,百姓惨遭屠戮。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崇祯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三十不到的人两鬓都白了。
王承恩作为崇祯身边最亲近的太监自然是疼在心里,却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了陈新甲大捷的消息,王承恩才会不顾规矩的第一时间闯进来禀报,为的就是想要让崇祯高兴一下,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忍不住喜极而泣。
崇祯和杨嗣昌听得愣住了,原以为是坏消息,没想到居然是捷报,让他们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最近的“捷报”太多,其中绝大部分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什么力拒鞑奴攻城,击退鞑奴数千。谈到真正的战果都是鞑奴势大,尸首都被带走,总之是毛都没有抓到一根,这样的捷报你让朝廷如何能信、敢信?
但是不报捷又好像显得这些地方官太无能、没有做事,所以大家对于“报捷”这种事情还是乐此不彼,反正朝廷也没有精力去仔细查验。
不过敢在捷报里喊出斩首三千,那这个情况就不一样了,哪怕没有三千的实数,有一半也是了不得的战果,毕竟最后朝廷还是要检验首级的。何况这次是陈新甲和金州军上的捷报,依照金州军以往的战绩,崇祯莫名的有了点信心。
不等伺候的小太监将奏折递到崇祯手上,崇祯主动起身快步上前拿起王承恩托着的奏折,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快速将奏折浏览了一遍,崇祯脸色瞬间激动起来,但是没有当场表态,而是将奏折递给杨嗣昌,“杨爱卿你也来看一看。”
杨嗣昌倒是非常沉稳,恭恭敬敬的接过奏折,看到陈新甲熟悉的笔迹,略过前面的官样文章,直接看向了后面的战斗描述和战斗结果。当看到“此战斩鞑奴首级三千,缴获无算”的时候,立马对崇祯叩首道:“臣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开平大捷确凿无疑,实乃我皇明之幸事。”
“爱卿以为不是虚报?”崇祯也希望战绩是真实的,但是受过太多骗的他现在已经不敢轻易表态了,否则非常容易被打脸。
“陈兵部是老练沉稳之人,加上金州军的战绩在前,臣相信此份捷报必无虚假。”杨嗣昌神情坚定,对陈新甲非常有信心。
有了杨嗣昌的背书,崇祯的信心也是大增,扭头对王承恩问道:“大伴,报捷的信使在哪里?”
“正在大殿外等候皇爷召见。”王承恩知道崇祯大喜之下肯定会召见信使,所以早早就带到了殿外。
“召他进来,朕要仔细询问一下。”崇祯还是非常谨慎的,这样的大捷肯定要昭告天下,绝对不能出什么乌龙。
很快信使就被带到了大殿,详细的为崇祯和杨嗣昌介绍了开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当听到天津军死战不退,伤亡过半犹自奋战,崇祯和杨嗣昌大为动容。天津军可是朝廷的亲儿子,不是金州军这样的义子,居然也能够如此彪悍,实在是为朝廷长脸。
“好!好!沈志祥练的好兵啊!”崇祯兴奋得站起来走来走去,激动之情显于颜表。
“还不是因为皇上慧眼识人,力排众议将天津交给沈志祥,沈志祥感念朝廷恩德、皇上信重,方才奋勇杀敌,否则焉有今日之胜绩。”杨嗣昌一记马屁拍得崇祯酸爽不已,脸上的笑容更盛了。
“沈志祥知恩图报、忠勇无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没有辜负朕的期望,一定要大大嘉奖。”崇祯在用人上屡屡看错,难得出了个长脸的沈志祥,心中的得意怎么也掩藏不住。
“陈新甲勇于任事,亲临一线与鞑奴作战,这才有了开平大捷。皇上当初赐予他统兵之能、临机决断之权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陈新甲是杨嗣昌的忠实马仔,这个时候自然要好好的吹捧一下。
“陈爱卿确实有大将之才、名帅之资,这个兵部尚书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当初是为了加强陈新甲的权威,所以朝廷给他挂了个兵部尚书的衔,现在有了这场大捷,看起来还真是神来之笔。有了崇祯的这句话,陈新甲将兵部尚书坐实了几乎是十拿九稳的。
至于此战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金州军和鲁若麟,崇祯和杨嗣昌有意无意的都没有去提,反正这份捷报的主角是天津军,金州军的功劳自然就被弱化了。
“陈爱卿所部现在到哪里了?”崇祯扭头朝信使问道。
“回皇上,陈大人开平大捷之后并未停留,稍作休整之后就前往冷口追击鞑子去了。”信使在开平大捷的当天就离开了,对后面的情况并不清楚。
“实在是辛苦他了。”崇祯满意的点点头,先前对陈新甲和鲁若麟的那些不满,在三千首级的功劳下也烟消云散了。
随即让王承恩重赏了信使,带走休息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