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追赶(2 / 2)

加入书签

这也是方远能够被称之为历史上第一科学家的底气之一,像这样的发明,对方远来说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发现。

所以当初道里斯提出来要这个技术作为补偿的时候,方远才没有犹豫,在他的印象中,中等文明中的佼佼者,摩比斯文明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不会比自己逊色的。

自己的成果只是一种借鉴作用,但他还是小瞧自己了作为中等文明的佼佼者,摩比斯文明还真没有在这方面有多深的研究,他们最擅长的还是战争武器。

这样的发展形态,其实很像人类历史上的某个强大的国家,他们就是这个样子的,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几乎达到当时的顶峰,就算是他们的遗产,也是世界顶尖的水准。

不过在面对另一种形态的时候,竟然被打败,就算不是正面意义上的打败,但结果就是这样子的,不管是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反正这样的结果告诉人类一个事实,只发展战争武器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之后人类才不断地重视基础的发展,在加上方远这个怪胎,才让人类进入到当前这个奇怪的境地中。

不管是基础科学,还是最关键的高端科学,人类文明目前的水准都不算差,唯一的一个缺点,可能就是暂时还不能拥有和宇宙中各大文明一较高低的舰队。

阿瑞斯号能够抵抗摩比斯的一支舰队,但说实话,最后的下场一定是被对方打败,而不是把对方打败。

这不是人类想要的结果,不过这也是他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极限水平了,现在他们依旧是保持血厚但攻击力比较薄弱的特点。

要知道在研究怎么能够更加抗揍这一点上,方远已经浸淫很长时间了,但在怎么打人的这条路上,方远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新手。

就算这个新手有点逆天,不管是在哪方面来说,都是这条路上的王者,只是经验比较缺少而已,但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什么人都做不到一蹴而就,想要变得更好,都是一点一点的积累出来的,好在现在也不算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方远就在恶补这方面的经验。

在摩比斯入侵结束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下很多的经验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足够的了。

作为这场战争的见证者,方远清楚这场战争的每一个细节,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有把握,研发出一中威力比摩比斯文明使用最强武器强大很多的武器。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考虑这件事情,最后还真被他弄成了,这个被他称之为恒星武器的存在,代号—湮灭,意味着能够毁灭一切的存在。

威力上吗,火力全开,地球都不够这个家伙折腾的,这就是方远的实力?短时间内就能够弄出来这么一个东西来?

可惜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合适的承载工具,让这个武器发挥全部的实力,就用阿瑞斯号举例吧,在保证自身完好的前提下,最多能够发挥湮灭百分之四十的威力。

如果有一定的损失,也就能够发挥百分之五十的威力,全力以赴就是在玉石俱焚,对方能不能完蛋再说,但自己一定是完蛋了。

这个问题,方远也没有办法解决,只有一个办法,提升现在战舰的整体素质,让他们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不过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方远这边暂时还没有这么多精力做这件事情,只能把这件事情往后面放一放了。

这一放就是很长时间之后的事情了,他身上肩负着人类文明整体进程的重担,最早也要两年之后,他才有精力做这件事情吧!

至于两年之后,会不会有更加适合星际战争的武器诞生,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关于方远研发湮灭武器的资料,已经交给相关的武器专家了。

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够掌握这种技术,另外一方面就是看看他们能不能从中弄出来一些威力更加适合现在星际战争使用的武器来。

方远并不代表人类能够达到的极限,或者说他只是代表某一方面的极限,而不是所有方面的极限,有的时候触类旁通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反正现在方远也没有时间,让这些人试一试也没有什么损失,成了自然什么都好,没成继续做就是了,等方远有时间之后,他们的成果或许还能对方远有一些帮助。

总不能真就什么事情都让方远一个人解决吧?既然都说方远是一个人了,那他的精力就是有限的,不要被他的外表欺骗了。

看上去只有二十的方远,现在的真是年龄,其实已经四十岁出头了,他的女儿现在都已经在象牙塔中展露锋芒了。

别人不知道他们还能不知道?方萱现在被誉为最有希望接替方远的存在,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少女竟然是方远的女儿。

不过在学术界来说,简单的想一想,都能够想到,方远和方萱的关系,没想到,被方远吊打之后,还要被他的女儿吊锤?

不行,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现在所有人的精神都已经紧绷起来,总不能真的被这对父女两一起吊打吧?

为了杜绝这件事情的发生,现在学术界相比方远崛起的时候更加激动,不对应该说更加热闹,每个人都一点都不私藏,交流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验。

学术之风不断地变好,有百家争鸣时候的景象,但不同的是,现在学术界有一个霸主,他们就算是想要争鸣,也要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这位的对手?

说实话,在能够看见方远背影之前,他们是不会嚣张的,在面对无法战胜的对手之时,忍耐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就是这个观念,是啊,现在我们是没办法追上你,但我们可以吸收你的成果,跟在你走过的路上,让自己获得更快的进步。

总有一天,我会追上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