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托付(1 / 2)
大意了啊。
没想到大唐皇帝李治陛下,居然不讲武德。
拿这种帝王才会考虑的问题,来问自己。
这好嘛?
这不好。
但是苏大为能怎么办?
大概也只能提起精神,好自为之。
阵阵寒气从脚下升起。
这既因为话题太过敏感,又因为,李治的提问,如醍醐灌顶般,令苏大为脑中豁然开朗。
皇帝,具体来说,是李世民眼里的皇权是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后人无论怎么去猜测,都无法得知当事人的真实心理。
但恰好,这个问题有答案。
答案就在《帝王略论》里。
而通过刚才李治提及的八王之乱,苏大为便明白《帝王略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自汉末到魏晋、五胡乱华,南北朝。
神州破碎,腥膻遍地。
隋朝成立不过数十年,后人觉得太短,但那才是那个时代真实的情况。
宋文帝刘义隆上位便诛杀拥立上登上皇位的四位托孤大臣。
周武帝宇文邕反杀了当初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护。
文宣帝轻易的赐死了开国四贵之一的高岳。
更别说像元勰、兰陵王高长恭、宇文宪这些没有开国股份做背书的晚辈。
这些英雄死得没有一丝水花……
当然,也有如拓跋嗣这样被逐的皇子杀回京师,有萧道成这样的禁军将领改朝篡代,有陈蒨这样的军功宗室受军方拥立继位。
高长恭死后,北齐只活了四年;宇文宪死后,北周只活了三年。
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震惊后人,后世史学家都说大唐后来一系列宫中政变,都是李世民开了坏头。
然而却没去想,李世民之前,谋逆、政变、血腥杀戳,才是皇权的常态。
从魏晋到隋末,史书满纸皆是废、杀、弑、篡。
当李世民从虞世南手里接过这样的《帝王略论》,对于未来的前途,恐怕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不是天可汗,不是万邦来朝。
而是惊吓。
首先得能活下去,才能谈以后。
得到权力,然后就得想办法改变这一切。
所以太宗皇帝对所有有威胁的敌人,展现异常的果决,狠辣。
但是对臣子,哪怕是敌人手下投靠而来的降臣,都极尽宽容,只要不涉及谋逆大罪,在李世民手下打工的,都基本得到善终。
包括青史留名的“毒舌”魏征。
数次把李世民气得当面笑眯眯,背后麻买皮,恨到抽刀砍桌子,都这样了还要忍。
一直忍到魏征蹬腿。
这是李世民在用自己的方式? 在对抗无形的潜规则? 对抗两百年来破碎山河的历史惯性。
他要为后世重塑“规则”。
“朕继承太宗传的《帝王略论》,所得甚厚? 现在亦将此传给太子? 将太宗的这份苦心和财富,传承下去。”
李治轻轻放下茶盏:“朕知? 在你的位置,能看到许多? 有些事你看得比旁人更透? 所以和你说这番,望你明白,许多事,是不得不为。
我们辛苦一点? 后世子孙便从容一些。
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苏大为心中凛然? 向李治鞠躬道:“陛下一心为大唐社稷,为大唐百姓,臣……”
“坐在这个位置,这些乃是必然。”李治摆了摆手:“今天朕说得有点多了,因为你和旁人不同。”
苏大为侧耳倾听? 不敢胡乱表态。
到现在,他还没完全摸准李治的意思。
今天说得这些? 实在有些太深了。
深到令苏大为毛骨悚然,受宠若惊。
这种话? 在李治和太子之间发生,正常。
在李治和他之间发生? 恐怖。
皇帝与臣子这般交心? 若非想杀? 那便是异常信任,寄予厚望了。
“太宗皇帝为朕留下了许多财富,《帝王略论》只是其一,朕也想像太宗那样做个好皇帝……”
停了一停,李治双目凝视苏大为,眼中流露复杂之色,忽然道:“苏大为,你若能踏实磨练数年,未来太子那里,朕给你留一个位置。”
苏大为一个激灵。
他迅速起身,以大礼跪拜李治:“臣……臣谢陛下信任,一定忠心用事,好好侍奉太子。”
李治的话,已经直白到不能再直白了。
这个时候,苏大为的态度一定要正。
也不用玩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能力什么都抛一边,关键要突出一个“忠”字。
态度最重要。
这一瞬间,苏大为已经明白,李治铺垫了这么多,其实就有一个考验和托付之意。
每个人的品性不同。
有的人喜欢名利,有的喜欢权色,像苏大为这样的人,却有些无欲无求。
你说他爱财。
他取之有道。
你说权、色,这些苏大为一点都不沾边。
越是这种臣,一般帝王越是提防。
不怕臣子有弱点,就怕臣子无欲无求。
没有小欲,那就是有大欲。
你说你一个做官的,权也不想要、财色也不想要,你想要什么?
王莽未篡汉时,堪称东汉道德楷模。
当然,此前苏大为也没有特别大的权力,并没有让李治太关注。
但从苏大为创设都察寺,李治对他暗中的关注,与日俱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