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人生若如初相见(1 / 2)

加入书签

李天涯笑道:“今日适逢其会,小子不才,正想请教宋兄大才,敢不从命?”

论文?不就是拽文吗?论文就论文,怕你何来!

这段时间李天涯和王京他们聊诗论文,谈及前朝佳作,发现他们对于宋朝的文人墨客及佳作从没提及,问及苏轼、辛弃疾等宋朝文坛大家,他们也膛目结舌,茫无所知。李天涯觉得奇怪,一问之下,这才发现,这个时空竟然没有历经宋朝的,就是说历史于隋、唐、五代之后,直接就到了元朝及大明朝,之间没有南北宋这一朝代。

也不知是否和李天涯的穿越有关系?

这么说,李天涯岂不是可以开展“拿来主义”,不妨偶尔“拿来”宋朝那些文豪佳作,当一回文抄公,来充充门面,身为穿越者,李天涯也没有心里障碍。

众人见李天涯一口应承比试,也纷纷赞好。王京和宁采臣还鼓起掌来,既然同道而来,以壮声势是必须的。

苏蓉眼睛一亮,望了望清新俊逸,气定神闲的李天涯,又转眼打量了一眼长身玉立的宋佳,心下有比较之意,不知想起什么,突地间满脸通红,旁边李香君像感觉了什么,狐疑地看了她一眼。

宋佳这段日子本来就视李天涯为潜在对手,见李天涯毫不谦让,欣然迎战,心里暗怒,扬声笑道:“好啊,子楚兄果然爽快,就不知子楚兄想比哪一样?”

李天涯微笑道:“自无不可!”意思就什么都可以,这话说得也够狂的了。你傲,我就比你更傲!反正要翻脸,就翻个彻底吧,这是李天涯的想法。这种公子哥儿,如果不彻底折服他,以后会没完没了的纠缠不休,那就更麻烦了。

宋佳听了,微微冷笑,正想说话。

“不过,既然比文,就该添个彩头吧。如果小子侥幸赢了呢?”李天涯冷不丁笑眯眯地又加了一句。

宋佳更加恼怒,心里想:“这李天涯原来是个土包子,俗不可耐。”略作沉吟,冷冷地道:“如果子楚兄赢了,我在秦淮河边有一座小宅,可赠与李兄;但如李兄输了,往后相遇,李兄须向宋某躬身行礼问安,退避三舍,如何?”

李天涯仰天“哈哈”一笑,还是那句话:“自无不可!”

既然双方都表态同意,那接下来就确定比什么了,众人议论纷纷,时文、策论、诗赋……等都可比试。

考虑到时文及策论等篇幅较长,如果没有权威评委,一时也不易较出胜负。

宋佳自恃有才,听闻李天涯是绍兴道试第一名,股文想必是作得好的,一直没有听说过李天涯有什么诗词作品流传,想来李天涯这方面应该不甚出色,和他身边的监生计议半晌便道:“就比诗词,是分韵赋诗,还是吟诵旧作,悉听尊便。”

诗词之道自唐时便已兴盛,此时又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朝廷科举时而将诗词排除在取士标准之外,时而又拿进来,不断权衡,反复不定。

不过,即便上层会有这样的考虑,但实际上此时诗词的地位至少在整个社会已经达到了辉煌的位置,你若真能写出一首好的诗词来,那绝对是走到哪里都不会缺乏尊敬和礼遇的,风雅的气息,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自盛唐以来,繁繁浩浩的诗词文化已经在这里沉淀成整个晚明社会的底蕴,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闪亮的一部分,无数名作名篇如星斗恒沙,烘托成华夏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文人墨客的众多聚会中,文人学子们摇头晃脑地点评着上佳的诗作,品评着何人的诗歌词赋能传唱最久,即便是未曾读书的市井小民,在这样的气氛下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意境,与身边之人品评议论,沾些风雅气息,装点门面,附庸风雅。

这就像后世的流行歌曲,在媒体的推动下一首好歌一夜之间可以流传整个社会,红遍大江南北。

当下限定以一柱香为限,双方各作诗一首,不限题,旧作现作均可,限时交卷。

当场众人及苏蓉李香君两女作评委。

于是宋佳李天涯各自准备,文房四宝都是现成的,这种场合,也不用太严苛,各自把诗词作品默写出来就是了。

半柱香未到,宋佳那边说已好了,应该就是抄旧作吧?李天涯略一思索,望了一眼苏蓉,也作了一回文抄公,举笔默写了一首,把纸笺对拆,递了上去。

由秦淮花魁李香君诵读,朱唇轻启,边看边朗声念着上面的字,莺声婉转如黄莺出谷。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在座众人本就是文辞功底深厚之人,有的甚至毕生浸淫其中,除了几个小丫头和酒楼伙计,都是精于此道的,诗词好坏自然一听便知,禁不住哄然叫好,孙山更是上蹿下跳,拼命鼓掌。

这诗的头两句,描绘出一派春天景象:垂柳曳地,杨花漫天。诗人借垂柳喻自己,指杨花为对方。

诗中竭力渲染抒情女主人公怀念与怨恚之深。

首句写青翠的柳条低垂于地面,俨似沉思之妇,其意象是何等柔顺;次句写迷蒙的杨花飘飞于天际,俨似其远游之夫,其意象是何等贴切。当是追溯春天分别时的情况。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