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风暴伊始(中).二合一章节(1 / 2)

加入书签

在周尚景与宋启文讨论德庆皇帝如何看待赵俊臣的时候,赵俊臣也同样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笔趣阁 w?w w?.?b?i?q?u?g?e.cn

在解决了三省秋闱舞弊案的事情后,德庆皇帝那句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询问,赵俊臣可是记得很清楚。

很显然,德庆皇帝或多或少已是猜到了赵俊臣的目的,但竟是没有任何表示。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自来到这个世界后,赵俊臣就一直把德庆皇帝看成自己最大的依仗与靠山,但并不意味着赵俊臣会信任德庆皇帝!

事实上,赵俊臣不仅从未信任过德庆皇帝,反而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戒备着德庆皇帝。

在另一个时空中,大清朝的乾隆皇帝怎么对待和珅的,赵俊臣可是清楚的很。

受限于阅历经验,赵俊臣并没有周尚景那样的老辣眼光,但赵俊臣却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自己虽是德庆皇帝的宠臣,但也仅仅也只是一个宠臣罢了,朱和堉虽然不受德庆皇帝待见,却是德庆皇帝的嫡子储君!

而且到目前为止,德庆皇帝虽然越来越不喜欢朱和堉,却还没有更换太子的想法。

所以,德庆皇帝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打压朱和堉,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纵容赵俊臣,平日里两人有冲突时,德庆皇帝甚至还会经常偏帮赵俊臣,但若是真要让德庆皇帝在两者间进行选择,那么德庆皇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朱和堉。

宠臣与太子,在任何一位帝王心中,从来都不会是一个重量级。

在赵俊臣看来,因为太子朱和堉的存在,德庆皇帝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对德庆皇帝的看法,应该是近乎一致的。

那就是在依仗与利用的同时,亦在小心戒备着。

赵俊臣之所以想要对付朱和堉,除了朱和堉本身对他的威胁外,也是因为只要朱和堉还是太子,那么赵俊臣与德庆皇帝之间,在君臣和睦的表象下,总会存着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个矛盾最终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赵俊臣的生与死。

………

不过,德庆皇帝虽然对赵俊臣的看法态度很微妙,但正如秦桧之于宋高宗、和珅之于乾隆一般,赵俊臣对于德庆皇帝而言,有着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利用价值。

因为这种利用价值,宋高宗容忍了秦桧,乾隆容忍了和珅,而德庆皇帝对于赵俊臣,从各方面情况来判断,显然也有着类似的容忍。

而赵俊臣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德庆皇帝面前不断展现自己的利用价值的同时,亦借着德庆皇帝的这种容忍,尽快的扩张自己的权势。

虽然赵俊臣很清楚,这么做也许会引起德庆皇帝的戒备与猜忌,但他却没有别的选择。笔?趣?阁 ?? w?w?w?.?b?iquge.cn

现在的赵俊臣,既有近忧,也有远虑,敌人太多,盟友太少,且各个致命。若是懂得争权夺势,结党纳朋,尚还有些许生机,但若是庸庸无为,只懂得见招拆招,则必然会十死无生。

而这一次,赵俊臣把詹善常和童桓收于门下,并没有刻意隐瞒,其中未尝没有试探德庆皇帝容忍底线的意思。

德庆皇帝对赵俊臣的容忍底线,关系到赵俊臣的后续计划,必须要打探清楚才行。

然而,让赵俊臣没想到的是,对于自己的讨好,德庆皇帝全然笑纳,并表现的颇为满意,但对于自己的扩权结党,德庆皇帝竟是无动于衷,连一点点的警告意思都没有!

难道,德庆皇帝就这么放心自己?

还是说,自己竟是远远低估了德庆皇帝对自己的容忍底线?

赵俊臣想不明白。

唯一让赵俊臣安心的是,这次南巡的事情,如今已然解决了大半,借着这次机会,在德庆皇帝面前,自己再一次表现了利用价值。

至于将来如何,赵俊臣还想不到那么远,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解决。

赵俊臣现在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朱和堉。

至于温观良,说真的,赵俊臣并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一块踏脚石罢了。

………

“不过,这次与温观良撕破了脸面,倒是一次机会,可以进一步试探下他对我的容忍底线。”

赵俊臣暗思之间,轻声喃喃自语道。

“少爷,你说什么?”许庆彦没有听清楚,见赵俊臣若有所思,自是心中好奇。

此时,赵俊臣已是回到府中,正与许庆彦一起吃着夜宵,结果吃到一半,竟是走神了。

“没什么,在想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罢了。”

赵俊臣漫不经心的笑着说道。

有些事情,他并不打算告诉许庆彦,虽然他对许庆彦的忠心很放心,但并不想许庆彦会因此而乱了方寸。

说话之间,赵俊臣看着桌子上的佳肴,亦是没了下筷的胃口。

而就在这时,有赵府下人快步前来,禀报道:“老爷,户部侍郎詹善常、通政使童桓两位大人求见。”

赵俊臣看了看窗外的天色,笑道:“他们两个倒是来的很快,恩,领他们到书房来见我。? ?? ?笔 ?趣阁 w?w?w?.?b?iquge.cn”

说话间,赵俊臣放下碗筷,当先向着书房方向走去。

许庆彦看着没吃几口的饭菜,不由皱眉道:“少爷,你不再吃点了?”

赵俊臣笑道:“你继续吃吧,不用管我,我已经饱了。”

饱不饱,赵俊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只是,回到京中后,到处皆是的处心积虑与勾心斗角,确实让赵俊臣少了许多胃口。

………

赵俊臣来到书房后,没等多久,詹善常与童桓已是联袂而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