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一十三章 大擘们的慎重(1 / 2)
“关于心的变体,我们熟知的有竖心旁‘忄’,恭字底‘’,在篆书时代,这些心都是完完整整的心的形态。”</p>
“而到了隶书时代,作为左边偏旁的心,被挤压成了长条状,与其他位置上的‘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形变,原因有二,一是隶变之后的心,字体本身成了扁长的,如果作为左右结构字的偏旁,势必使整个字形变得更加扁长。二是为了书写方便,心字中间的弯钩变成竖无疑是减少了书写轨迹的,这是处于方便的需要。”</p>
“而唯一没有变形的偏旁心应该就是在上下结构里承托上半部分的心字底了,它们拥有方块字的一半位置,足够展示自己的一笔一划。但是,在追求更加快捷的行书和草书中,是不是心字底也会发生形变呢?”</p>
周至一边讲解着,一边开始书写“思想忠恕”四字,从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再到行书可草书,这个部件“心”字底,逐渐从一朵莲花的形状,变成普通的心字,然后在快速的运笔过程中变成了一条波浪线,最终变成了一条横线。</p>
“看!心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横。”</p>
“这就给行草楷化提供了一条思路。”周至说道:“如果是简单的汉字,在楷书形式里,很少会用横线来代替心字底。”</p>
说着在“田”字下面加了一横,然后摇了摇头:“的确不大好看。”</p>
就在大家的哄笑当中,周至又写下了“宁”,“忧”,“庆”三个字,接着在旁边又写下用横代替心的异体字:“可是在更加复杂的字形里,往往会发生这种替换,也并不破坏书法的美感,大家觉得呢?”</p>
周至是书法的高手,每次上课秀一手粉笔字,也是《甲骨文鉴赏》这堂课的亮点之一。</p>
现在大家对比着看下来,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三个字中,将心替换成一横,不但不影响字型,反而多出了一种简洁与变化的美感。</p>
“刚刚说的都是理论,但是我们能够想得到的,古人会不会想到呢?”</p>
就在大家私下议论纷纷的时候,周至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答案当然是肯定的。”</p>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草书楷化‘爱’字的记录,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北魏的《寇凭墓志》,以及北魏的《崔勤造像碑》。”</p>
“两个碑志的记载时间同为大魏神龟二年,也足以说明这个变化在魏碑里已经算是当时‘新潮’的写法了。”</p>
“到了后来这样的用法就更多了,比如明代文徵明的《莲社图记》书贴,两种爱的写法他都用到了,其余如宋版书的新刊古列女传,以及好些雕版书籍当中,都用到了这样的‘俗字’。”</p>
“而且这些坊间书籍对爱的草书楷化写法还特别钟爱,甚至还发明出了一种新的变体,就是在友字的右上方添上一点,变成‘’。”</p>
“最后这种写法,凯公申为黄埔军校书写的‘亲爱精诚’题词就用到过,相信岛上很容易就能够查到资料。”</p>
“所以这位同学,草书楷化的爱字,也不仅仅是简化汉字里才有,你们岛上同样也有哟。”</p>try{ggauto();} catch(ex){}
教室里开始出现了轻轻的哄笑声,接着变成了掌声,就连宝岛来的老师都加入了鼓掌的行列。</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