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敦煌本吐蕃文书(1 / 1)
既然是作为敦煌学的助教,苏亦肯定是有助教该有的样子。甚至,他在王永兴先生敦煌学的课堂上,做的事情比普通的助教做的还要多。不仅仅是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批改作业,或者帮忙王永兴擦拭黑板这些杂活。他做的更多。比如上课。一般来说助教只有任课老师不在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上台代课。然而,苏亦并不是。就算是王永兴先生在场。他都有机会上台。跟上周课堂一样,王永兴先生继续让他上敦煌学学术史,讲述国内学者跟敦煌学不为人知的故事。上周的课程讲述了不少的学者。罗振玉、董康、傅芸子、刘半农、郑振铎、浦江清、张素痴、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王庆菽等等,这些人,每一个人对敦煌文书搜集都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苏亦几乎把他们的故事讲了一个遍。当然,太过于具体的事情没法讲,不是有忌讳或者禁止的内容,完全就是课堂时间不够。所以,苏亦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要是有学生对这个方面感兴趣,可以去图书馆自行查找资料。就跟他之前跟黄莺歌她们几个姑娘列胡适关于中国禅宗史研究的书单一样,这一次,讲述这些先生的故事,苏亦也给大家列一些书单。甚至,这一次苏亦还把上一次来不及讲述的于道泉的故事也都补上。于道泉是国内有名的藏学家,语言学家,一生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藏学方面。早年间,被公派到巴黎大学攻读藏文。既然能在法国读书,这位先生肯定不止会藏文,肯定也会法文。实际上,于道泉先生不只是掌握这两门语言。有传闻他会十三种语言。在巴黎大学的时候,不仅学藏语、法语、还学土耳其语。后来又去德国柏林学德语,继续回到法国半工半读,还曾经在法国巴黎图书馆工作。他还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老师。甚至6年的时候,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还致电伦敦大学欢迎他归国到北大任教。这位先生最终也没能在胡适的任期内回到北大,等他回国的时候,北平都解放了。然而,胡适在不在北大,对他回到北大任教并不影响,他最终还是顺利进入北大东语系,顺利推动成立藏学专业。好玩的是,藏学专业第一期招生只有两个学生。不过,51年民族学院成立的时候,他就被调任到民院当藏文教授了。之前,苏亦去东语系的蹭课的时候,就听说东语系没有藏语专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位先生被调走了。然而,苏亦今天在敦煌学讲课的重点肯定不是藏语。主要还是敦煌文书。因为,于道泉先生在伦敦大学教书期间,曾受到北京图书馆委托其录制敦煌藏文写本胶片。于是,这位先生回国的时候,就把一本著名的文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带回国。不过这是这书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是法国八里大学教授巴科、杜散和英国牛津大学托马斯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作了15年之久的研究,190年在巴黎出版了这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不过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它有一个外文书名!”说着,苏亦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ddthridtb,190.”这是一个法文名字。苏亦之前跟室友刘立言学的法文,终于用上了。感觉还不错。看到他唰唰地在台上写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台下的学生果然惊叹。“我去,原来小师兄还会法文啊。”“这有什么奇怪的,咱们北大会法文的学生还少吗?”“不好意思,还真不多,除了法语系之外,没几个会法语。”“我是说研究生。”“研究生也不多。”“那小师兄怎么就会了呢?”“小师兄会的东西多了,你数得来吗?”惊叹完之后,这帮家伙就开始在台下互呛起来了。其实不止这些本科生惊叹,黄妘萍也在惊叹,她望向旁边坐的许婉韵,“苏亦什么时候会法语了?而且看他的书写那么熟练,这不像是初学者啊?”黄妘萍终究是跟随吕遵锷先生学习,跟他们几人不太一样,对苏亦近段时间的学习进度也不太了解。然而,许婉韵不同,许婉韵是真了解。她笑道,“其实他就是初学的,不过他以前确实会一点法语,但不多。就差不多会点日常用语跟语法什么的。反倒是报道以后才正儿八经学法语,因为他们俩个室友本科都是法语专业,其中一个还去法国留学,另外一个还当过法语老师。所以他这段时间学习法语的动力很足。这点马师兄可以证明,至于他的书写,完全就是因为这小子书法好,仗着自己有书法功底秀书写而已。”黄妘萍恍然,也哭笑不得。当然,她也充满羡慕,“苏亦这小子学习的劲头很猛啊,这才入学多久啊,就开始钻研法语了。”许婉韵笑,“他不仅钻研法语,他连梵语都想钻研,前段时间就没少去东语系蹭课,这小子,似乎要跟语言较上劲了。”这个时候,还在停课的时候,马世昌也忍不住加入交谈的队伍,“外语对于我们考古人来说,好处还是很多的,要是未来要出国交流的机会,苏亦应该会是在我们五人之中脱颖而出的。”这个时候,姚华山也忍不住了,“这点,确实如此,这小子在语言方面的天赋非常不错,英语就不说了,现在法语也会了,日语也不错。后面真的把梵语以及藏语都学完了,对于敦煌文书的阅读,他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了。”黄妘萍恍然,“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啊。”姚华山笑,“不然,好端端的,王永兴先生为什么会让他当敦煌学的助教,他要一点本事都没有,谁搭理他。”黄妘萍点了点头,“也对,就你们四人,王先生偏偏挑中他了。”说着,她又问,“苏亦这小子,怎么对突然研究上敦煌学了啊,要论对敦煌学的熟悉程度,应该是老马你才对啊?”马世昌摇头,“我不行,我上限有限,我太局限于汉文佛经了,其他语言的佛经,反而看的很费力。而且,苏亦似乎对敦煌学术史更加了解,他在课堂上讲述的这些东西,很多我都是一知半解的,我甚至不知道于道泉先生的这些经历,这小子却如数家珍,所以,如果这节课让我来讲的话,我是讲不好的。”这个时候,许婉韵突然说,“其实,王永兴先生也打马师兄的注意,但宿先生肯定不会放人,王永兴先生需要助手,宿先生也需要助手啊,就我们四人,没有人比马师兄更加合适了,就算苏亦这小子也不行。”姚华山又只能点头了。他在四人之中,并不是最为突出的存在,乱天赋,他比不上苏亦,要论惊艳他也比不上马世昌。至于跟许婉韵相比较,他也有劣势,这个劣势就是性别劣势。考古专业也是需要女性考古从业人员的。这方面,许婉韵这个独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既然是作为敦煌学的助教,苏亦肯定是有助教该有的样子。甚至,他在王永兴先生敦煌学的课堂上,做的事情比普通的助教做的还要多。不仅仅是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批改作业,或者帮忙王永兴擦拭黑板这些杂活。他做的更多。比如上课。一般来说助教只有任课老师不在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上台代课。然而,苏亦并不是。就算是王永兴先生在场。他都有机会上台。跟上周课堂一样,王永兴先生继续让他上敦煌学学术史,讲述国内学者跟敦煌学不为人知的故事。上周的课程讲述了不少的学者。罗振玉、董康、傅芸子、刘半农、郑振铎、浦江清、张素痴、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王庆菽等等,这些人,每一个人对敦煌文书搜集都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苏亦几乎把他们的故事讲了一个遍。当然,太过于具体的事情没法讲,不是有忌讳或者禁止的内容,完全就是课堂时间不够。所以,苏亦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要是有学生对这个方面感兴趣,可以去图书馆自行查找资料。就跟他之前跟黄莺歌她们几个姑娘列胡适关于中国禅宗史研究的书单一样,这一次,讲述这些先生的故事,苏亦也给大家列一些书单。甚至,这一次苏亦还把上一次来不及讲述的于道泉的故事也都补上。于道泉是国内有名的藏学家,语言学家,一生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藏学方面。早年间,被公派到巴黎大学攻读藏文。既然能在法国读书,这位先生肯定不止会藏文,肯定也会法文。实际上,于道泉先生不只是掌握这两门语言。有传闻他会十三种语言。在巴黎大学的时候,不仅学藏语、法语、还学土耳其语。后来又去德国柏林学德语,继续回到法国半工半读,还曾经在法国巴黎图书馆工作。他还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老师。甚至6年的时候,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还致电伦敦大学欢迎他归国到北大任教。这位先生最终也没能在胡适的任期内回到北大,等他回国的时候,北平都解放了。然而,胡适在不在北大,对他回到北大任教并不影响,他最终还是顺利进入北大东语系,顺利推动成立藏学专业。好玩的是,藏学专业第一期招生只有两个学生。不过,51年民族学院成立的时候,他就被调任到民院当藏文教授了。之前,苏亦去东语系的蹭课的时候,就听说东语系没有藏语专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位先生被调走了。然而,苏亦今天在敦煌学讲课的重点肯定不是藏语。主要还是敦煌文书。因为,于道泉先生在伦敦大学教书期间,曾受到北京图书馆委托其录制敦煌藏文写本胶片。于是,这位先生回国的时候,就把一本著名的文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带回国。不过这是这书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是法国八里大学教授巴科、杜散和英国牛津大学托马斯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作了15年之久的研究,190年在巴黎出版了这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不过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叫这个名字,它有一个外文书名!”说着,苏亦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ddthridtb,190.”这是一个法文名字。苏亦之前跟室友刘立言学的法文,终于用上了。感觉还不错。看到他唰唰地在台上写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台下的学生果然惊叹。“我去,原来小师兄还会法文啊。”“这有什么奇怪的,咱们北大会法文的学生还少吗?”“不好意思,还真不多,除了法语系之外,没几个会法语。”“我是说研究生。”“研究生也不多。”“那小师兄怎么就会了呢?”“小师兄会的东西多了,你数得来吗?”惊叹完之后,这帮家伙就开始在台下互呛起来了。其实不止这些本科生惊叹,黄妘萍也在惊叹,她望向旁边坐的许婉韵,“苏亦什么时候会法语了?而且看他的书写那么熟练,这不像是初学者啊?”黄妘萍终究是跟随吕遵锷先生学习,跟他们几人不太一样,对苏亦近段时间的学习进度也不太了解。然而,许婉韵不同,许婉韵是真了解。她笑道,“其实他就是初学的,不过他以前确实会一点法语,但不多。就差不多会点日常用语跟语法什么的。反倒是报道以后才正儿八经学法语,因为他们俩个室友本科都是法语专业,其中一个还去法国留学,另外一个还当过法语老师。所以他这段时间学习法语的动力很足。这点马师兄可以证明,至于他的书写,完全就是因为这小子书法好,仗着自己有书法功底秀书写而已。”黄妘萍恍然,也哭笑不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