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三种可能(1 / 2)
刚刚来到寻阳,张绣还想着进城后搜刮资源再搞一波强化,之后再看看下一步怎么做。
没想到魏延居然会在城门口主动请缨。
他皱了皱眉头,“会不会太紧了?”
魏延不慌不忙地说道,“末将今日出发,全速行军,等到舒城以后,那刘勋怯而无谋,必会弃城而逃!”
一旁的甘宁闻言就是眉头一皱。
但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魏延见张绣沉默不语,心中一急道,“主公,兵贵神速,若等舒城有了防备,那刘勋必向袁术求援!只怕彼时愈难拔城!”
看到魏延这副模样,张绣突然想起了一个典故。
在历史上,魏延曾在诸葛亮举兵北伐时提出,由他率领一支精兵从子午谷进军,在十天之内速攻长安。
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mao)胆小如鼠,一旦他兵临城下,对方肯定会逃跑。
这样就可以仿效刘邦和韩信当年分路合击之计,跟诸葛亮会师潼关。
但是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认为此计太险,难以成功,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如今魏延向自己提出这个计策,倒是和历史上的“子午谷奇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问题来了。
自己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
诸葛亮当初拒绝魏延,随即使用了平取陇右的策略。
就是以逐渐蚕食的方式,不断削弱魏国军事抵抗力,破坏政权稳定性,为蜀军创造有利的军事态势。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一开始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
不但如此,诸葛亮还收服了被他视为军事上接班人的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可惜在关键时刻,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
诸葛亮被逼无奈,只得退回汉中。
不久之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最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北伐宣告失败。
“主公,衡以为此计可行!”
张绣还在思索,祢衡就已经开口了。
只听祢衡说道,“刘勋乃一无谋之辈,若见我军攻城,必心中胆怯。
若魏校尉能在阵前斩其将领,勋即不逃,必生破绽。
彼时魏校尉便可安排内应进城散播谣言,待时机成熟后里应外合,一举破城!”
因为性格原因,祢衡出谋划策时往往偏向奇谋险着。
正好跟魏延这个计策不谋而合。
魏延听到祢衡支持自己,也是连连点头。
就是一口一个“魏校尉”听上去有些刺耳。
不过只要张绣能让他领兵去攻庐江,这些细节就没有必要意了。
张绣见祢衡也同意魏延的计策,已经有些意动了。
他又看向甘宁,见后者一言不发。
沉吟片刻,张绣开口问道,“你要多少人?”
魏延闻言大喜,“三千步卒,五百骑兵,足矣。”
“好!”
听到这里,张绣不再犹豫,同意了魏延的提议。
他从南阳出发时一共带了八千步兵,二千骑兵,后来在西陵、下雉死伤了一部分。
特别是下雉那一战,虽然最终靠着微操打成平手,但毕竟是被偷袭,损失不小。
好在最后孙策知难而退,下雉又离蕲春不远,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及时治疗,幸免于难。
只是这段时间就别想参加战斗了。
之后他又在蕲春招降了部分士卒,勉强补齐一万之数。
这次他给张先在蕲春留了一千人,所以用于攻打庐江的兵马共计九千。
听上去似乎不多,但要知道孙策也不过跟袁术借了三千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