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神话(兵造处 上)(2 / 2)

加入书签

想着,易华伟微微点了点头,神色中带着思索,目光在周围忙碌的工匠们身上流转,想象着他们无数个日夜为了这些精确的比例而付出的努力。带着些许好奇问道:</p>

“那在实际操作中,要如何确保这些比例的精准呢?”</p>

恭敬地回道:“大人,我们有严格的流程和技艺传承。每一位工匠都经过多年的训练,对各种材料的分量有着敏锐的感知。我们会使用特定的量具,经过反复的称量和调整,确保金水的比例准确无误。而且,在铸造过程中,会有经验丰富的匠师全程监督,一旦发现有偏差,立即进行调整。”</p>

易华伟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p>

“看来你们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那除了比例的控制,还有其他关键因素影响兵器的质量吗?”</p>try{ggauto();} catch(ex){}

拱手行礼,郑重地说道:“回大人,除了金水比例,铸造的火候、冷却的时间和方式等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火候和冷却方法,这都需要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例如,剑的铸造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缓慢的冷却,以保证其硬度和柔韧性的平衡;而箭头则需要更高的硬度,所以冷却速度要快。”</p>

“噢!”</p>

易华伟微微颔首,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背后,蕴含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秦国的工匠们凭借着不断的尝试和积累,总结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他们在简陋的作坊里,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秦国的军事力量铸就了坚实的基础。</p>

“那口诀是什么?”</p>

易华伟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丝好奇:“说来听听!”</p>

犹豫了一会,屏退左右,小声道:“回大人,口诀如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二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鉴遂之齐!</p>

意思是说:若六分金水里面有五分青铜一分锡,那么这种金水可以用来做钟鼎之用,因为这种金水硬度较差;五分金水面里面有四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可以用来铸剑之用,因这种金水的硬度和柔韧性都比较适中;四分金水时面有三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就可以用来做矛、戈、铍、戟等长兵器,因这种金水的硬度比较高;三分金水里面有二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可以用来做一些重兵器之用,因为他们的硬度更高;而五分金水里同有三分青铜二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就可能用来做箭头一类的小兵器了,因为这种金水的硬度实在太高了,根本无法做大;而二分金水里面青铜和锡各占一半的话,就只能用来做凿、遂等之用了,因这种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东西了!</p>

这些金水比例是我大秦的不传之秘,以这种比例铸造造出来的剑、戟等兵器锋利甲于天下!”</p>

易华伟微微颔首,锡的多少确实决定了青铜制品的硬度和强度,锡越多,青铜制品就越硬,但也变得更脆。而这精确的比例配合,在现代更是得到了先进科学的有力验证。</p>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秦国的这些宝贵经验不知是多少工匠经过多少年的心血才总结出来的。秦国能够打败六国,统一中原,这些默默奉献的工匠们功不可没。他们在简陋的作坊里,凭借着智慧和勤劳,不断探索、尝试,为秦国的军事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易华伟心中涌起一股敬意,每一个伟大的帝国背后,都有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在默默付出。微微点点头,若有所思地问道:“那铁水呢,一般用来做什么?”</p>

笑了笑,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意,缓缓说道:“铁水一般掺入一些其它矿石做成犁、锄、钯等农具。很少用铁来做兵器,主要是铁太脆了,易断易碎,不适合直接用于锻造,就更别说用来制造兵器了。不过,在铁兵器的制作上,关东六国比我们做的好些,但他们制做出来的铁兵器和我们的青铜兵器一比,锋利和耐久程度还是远远不如的!所以我们秦国才能以兵甲之利纵横天下。”</p>

“噢,原来是这样!”</p>

易华伟微微颔首,现在铁器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对铁器的利用也还处在生铁的初期水平。目前不能提高炉火的温度,这是导致铁器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按原本的历史轨迹,要等到汉武帝时代可能才会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制铁工艺。</p>

在易华伟的印象里,炉温一千度左右,铁矿石被炼成熟铁,但这种铁太软,可用性太差,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用鼓风机再提高两百度左右便得到了生铁,一般的生铁也只能用做铸造一般的铁制农具等,因为它太过脆易折,还是达不到兵器的标准。只有在生铁的基础上经过柔化、锻造、淬火等工艺以后,才可以用来制造兵器。目前秦国铁器的生产技术还处在生铁这一阶段。</p>

想到这里,易华伟心中有了一个主意。他笑了笑道:“去下一道匠房看看吧!”</p>

“遵命!”连忙走在头前给易华伟领路。</p>

易华伟一边走着,一边在心中盘算着如何让伊兰来指点这些匠师,改造这里的生产线。</p>

十分钟后,易华伟跟着缓缓踏入了一个庞大的匠房。</p>

刚一进入,一股炽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是高温的炉火散发出来的热浪。里面上千号工匠正忙碌地劳作着,其中一半的工匠在高温的炉火中小心翼翼地进行着青铜和锡的按比例灌注,另一半人则在“乒乒乓乓”的清脆声响中,奋力打造着各式长剑,敲击声此起彼伏。</p>

这就是大秦青铜剑了?!</p>

现在的好剑只有两种:一是用极为珍贵的陨铁所制的精钢长剑,陨铁剑极为难得,世所少见。每一把陨铁剑价值千金。不少名师制造的陨铁剑如干将、莫邪等更是万金难求,成为传说中的神兵利器。二就是秦国出产的超长青铜剑。秦国对兵器的控制极为严格,超长青铜剑也很少流入民间。</p>

易华伟静静地看着几名聚精会神地打造着青铜长剑的工匠,没有打扰他们。</p>

工匠们虽看见了易华伟,但一则不知他是谁,二则有严酷的军法管束,却也不敢稍停,只顾埋头工作,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炽热的土地上,瞬间蒸发。</p>

易华伟看了一会,试图从工匠们的动作中找出秦剑为何锋利甲于天下。然而,看了许久,却依然毫无头绪。走到一边的兵器架上,轻轻地取下一支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剑半成品。仔细地打量着,那剑身上闪烁着微微的寒光。</p>

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p>

易华伟这个外行看了半晌,无奈地摇了摇头,毫无所得。转头看向,问道:“工师,为何关东六国的青铜剑只能在二尺六寸以内,而我秦国的青铜长剑却可长达四尺以上呢,这是何道理?”</p>

挺了挺胸膛道:“那是当然,我大秦的青铜剑铸造技术是最先进的,也有不传之秘的。大人请看!”</p>

说着,拿起一把青铜剑给易华伟讲解起来。</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