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去意萌生(二)(1 / 2)
李季是前任老行长翁文祥临退前力主提拔的。
翁老行长退休的前一年,随省里的考察团去了一趟南方。回来后,思想大变。
他说,这么多年了,行里的人事管理一向是按资排辈,职务升迁全靠熬,也该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了。
为此,老行长还专门跑了一趟省行。
在省行人事处协助下,参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形式,凤城建行组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干部竞聘上岗考试。
经过两轮笔试,一轮面试,一轮专家测评,李季脱颖而出,成为凤城建行,也是整个省建行系统最年轻的部门领导。
实话讲,陶平也很看好李季。
小伙子年轻,有学历,有能力,做事认真负责,只是这硬直的性格他很不喜欢。
所以,他从不主动与李季接触,也懒得去管那些事。
可是忽然有一天,陶平发现,这个年轻人竟然成了他和叶欣之间较量的砝码,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了。
再强的人,若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成了绊脚石。
陶平熟读《三国演义》,书中许多情节和掌故,张口就来。
他最欣赏的人是曹操。在他眼里,只有曹操才像做大事的人。
陶平其实有点看不上崔浩。
可崔浩最听话,善于察言观色,对陶平言听计从,从不违拗他的意思。这是让陶平最满意的。
一条忠实的狗,总比一个张牙舞爪的人要好得多。
信贷部门是全行的要害部门,一定要用自己信任、可靠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听话,哪怕才能平庸些。
可陶平还是想再给李季一次机会。
人才难得。
刘备当年若不是有了诸葛亮,十有八九会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无处容身。小命能不能保得住,也很难说。
年轻人一时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出点格,也是常有的事。
谁还没年轻过?
年轻人哪有不犯错的?
年轻,就是要犯错。犯错是年轻人的权利。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
陶平是个胸襟开阔的人,自然不会与年轻人斤斤计较。
《三国演义》中,陈琳替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投降后不但没被杀,反而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陶平虽然比不上曹操,可起码的器量还是有的,不会揪住个小辫子就不放手。
而且,老狐狸的算盘,可不是只吃几只鸡那么容易满足。他的胃口大着呢。
陶平相信,这个年轻人一旦开了窍,肯定比崔浩有用得多。毕竟,一个人光听话还是不够的。
无论走到哪里,人们还是愿意找有能力的人做事。
比如去医院,你明明知道对方医术平平,绝不会因为是熟人、朋友,就放心地把手术交给他去做。
术业有专攻。
作为一名企业领导,一定要学会用人,尤其是曾反对过自己,或者曾是敌方阵营的人。这样的例子,《三国演义》中多的是。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陶平知道这个小伙子很不一般,缺的可能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发挥专长的平台。
这样的人,如果能归入自己阵营,加以适当调教,将来肯定会大有用处。
把李季放到别处,陶平不放心,也睡不踏实。
城东支行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以后十几年就没离开过。
现在的城东支行,从上到下,基本还是陶平在时的老班底。支行大小干部,即使不是他的老部下,也是经他的手提拔起来的。
更何况,还有老相好王淑兰帮忙看着,就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一样。
那个伟人说得好: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又不改正;改正了错误就是好同志,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就越好。”
年轻人往往喜欢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不过,回头是岸,希望李季这个小伙子不要那么不识时务,木头脑袋,白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可是,李季却猜不透陶平的心思。
哪怕即使知道,也未必能如陶平所愿。因为: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不管怎样,太阳照常升起,日子还在继续。
这一天,李季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桌上的信贷材料,总是很难把心思完全集中到上面去。
再去找找叶行长?
李季听见了自己的叹息声,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长。
其实不用问也知道,希望很渺茫。因为如果可以的话,叶行长应该先打电话给李季才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