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矫枉,不可不过正!(1 / 2)
有些事儿,从书本上看来,和从当事人口中听来,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p>
就好比申屠嘉说的这些往事,天子启明明都早已知晓,甚至可以说是倒背如流、滚瓜烂熟;</p>
但当申屠嘉以亲历者、目睹者的角度,亲口说起这段往事时,饶是对太祖高皇帝‘辛劳一生’早有认知的天子启,心中也不免有些可怜起那位素未谋面的祖父。</p>
只是天子启,终归还是天子启。</p>
仅仅只是在心中,为忙碌一生的祖父刘邦唏嘘片刻,便将深陷回忆中的申屠嘉强拉回眼前,将话题也再度拉了回来。</p>
“丞相说的没错。”</p>
“太祖高皇帝戎马一生,奔波劳碌于关东,几乎是穷尽一生,才得以彻底铲除异姓诸侯。”</p>
“但丞相也不妨想想:在太祖高皇帝铲除异姓诸侯的过程中,有多少次,是杀旧王而立新王,不日又忍痛再杀新王的?”</p>
如是一语,将申屠嘉的思绪拉回眼前,天子启便抬起手,掰着指头给申屠嘉算了起来。</p>
“燕地,先有臧荼,后有卢绾;”</p>
“楚地,先有项籍,后有韩信;”</p>
“梁国,先有魏豹,后有彭越。”</p>
“――便是代地,也是经韩王信、代相陈、代顷王刘喜之后,太祖高皇帝终是忍无可忍,才让皇四子,也就是先帝做了代王。”</p>
“如此周而复始,反反复复,难道不正是太祖高皇帝伤重弥留之际,也要强撑着油尽灯枯的身体,与功侯大臣白马誓盟,约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原因吗?”</p>
“不正是这周而反复,让太祖高皇帝不厌其烦,才不得不用一句非刘氏、不得王,才绝了异姓诸侯重现于汉家的可能吗?”</p>
“甚至即便是这样,不也还是没能阻止吕太后,在孝惠皇帝驾崩之后,遍封诸吕子弟为王侯,以致天怒人怨;”</p>
“以致朝中勋贵大臣、关外宗亲诸侯群起而攻之,将诸吕逆贼赶尽杀绝吗???”</p>
接连几问,终是让申屠嘉面呈思虑之色的低下头去,又皱起了眉头,天子启才将稍向前倾的身子重新坐直。</p>
接下来一番话,也终是让申屠嘉,真正了解到这位帝王,是如何凭着先帝口中的‘中人之姿’,在储君太子之位的稳稳坐了二十多年,并最终顺利即位的。</p>
“异姓诸侯,太祖高皇帝穷尽一生去铲除,却也还是没能避免在吕太后年间,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p>
“而太祖高皇帝用于取代异姓诸侯的宗亲藩王,在最开始,确实是很明智的选择。”</p>
“――不像秦王政那般急于求成,直接废分封而行郡县,而是以更值得信任的宗亲,来取代必定会怀有异心的外姓。”</p>
“对于当时的汉家而言,这确实是上佳之选。”</p>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宗亲诸侯显露出来的弊端,难道还不足以让天下人惊呼:宗亲藩王,是比异姓诸侯都还要更加危险、更加不受控制的祸端吗……”</p>
颇有些感慨的话语声,也惹得申屠嘉满怀惆怅的深吸一口气,一口郁气堵在胸口,愣是怎么都吐不出来。</p>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启也是稍有些烦闷的抬起手,轻轻扯了扯衣襟,却也还是没能让胸中憋闷缓解稍许。</p>
沉默片刻,天子启终再发出一声长叹,悠悠开口道:“异姓诸侯,确实是很不值得信任的。”</p>
“但异姓诸侯举兵某乱时,天下人都可以很轻松的断定他们是贼子,是祸乱天下的乱臣;”</p>
“而宗亲诸侯,看似是与天子血脉相连――然实则,却也恰恰由于身上,同样流淌着太祖高皇帝的血液,而让他们也具备了坐上皇位、为汉天子的资格啊?”</p>
“――异姓诸侯为乱,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是要谋朝篡位,改朝换代;”</p>
“但宗亲藩王为乱,天下人却只会认为这,是我刘氏同室操戈、无论谁胜谁败,终也还是由姓刘的坐天下啊……”</p>
“就好比这场吴楚之乱,在刘濞败亡之前,长安坊间,打算箪食壶浆,以迎吴楚‘王师’的人,难道还少吗?”</p>
“对这些人而言,吴楚贼子并非是在谋乱,而仅仅只是想让我汉家换一个皇帝,从而给那些卑劣的人,一个从龙的机遇啊……”</p>
“区区一个刘濞,就险些颠覆了我汉家的宗庙、社稷,纵然最终身死,也不过是兵败身亡。”</p>
“丞相难道不觉得这样的代价,对于宗亲藩王而言实在太轻,实在太不足以警醒后世之藩吗?”</p>
“――吴王刘濞举兵谋乱,不过兵败身亡!”</p>
“楚王刘戊从贼,更是能得个吞金自尽、自留体面的下场不说,甚至还得以葬入王陵!”</p>
“如果不以雷霆手段警醒后世之人,那日后,又会有多少心思歹毒之人,蛊惑我汉家的宗亲诸侯,于关东举兵谋乱,荼毒苍生呢?”</p>
听到这里,申屠嘉终是深吸一口气,彻底明白了天子启这么做的真实意图。</p>
逻辑很简单:如果没有天子启专门颁这么一封诏书,言辞暴戾的强调‘深入多杀为要’,那在关东进行平叛收尾工作的将军们,大概率会为了尽快收拾残局,而采取尽量温和的手段。</p>
如只诛首恶,尽赦属从;</p>
如只罪其官,而祸不及其民。</p>
若果真如此,那确实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迅速消除这场叛乱所带来的影响。</p>
但也同样会为汉家,埋下一个极大的隐患。</p>
――举兵谋反,是诸侯王发起的,诸侯国官员怂恿的,举国民众、兵卒参与的;</p>
结果到头来,就死一个兵败的诸侯王本人?</p>
那感情好:朝堂换一个诸侯,我们继续怂恿;再换一个,我们再怂恿。</p>
日积月累,屡败屡战,早晚都有成事儿的那一天。</p>
成了事,我辈皆是从龙功臣,人人争做开国侯!</p>
哪怕不成,也不过是再死几个姓刘的嘛……</p>
申屠嘉先前,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p>
或者应该说,申屠嘉只顾着尽快平定这场叛乱,尽可能降低这场叛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快让汉家的社会秩序,恢复到叛乱爆发之前的‘正常状态’之中。</p>
之后,自然是继续贯彻自有汉以来便贯彻至今,并由先帝着重强调、更亲身示范过的国策大方向:无为而治,修养生息。</p>
至于诸侯藩王的以后?</p>
申屠嘉没想过。</p>
不是没想到;</p>
而是……</p>
“臣,乞骸骨……”</p>
?</p>
冷不丁一语,只惹得天子启猛然一皱眉;</p>
循声望去,见申屠嘉已不知何时掏出一卷竹简,双手捧于头顶,正朝自己跪拜。</p>
几乎是三两息之内,天子启本已不剩多少的怒火,便又‘腾’的一下直冲天灵盖!</p>
望向申屠嘉的目光中,更是再度涌现出那摄人凛然!</p>
“丞相,还是不能理解朕的意图吗?”</p>
“难道丞相还要像前年,阻止朕推行《削藩策》时那般,不惜与朕为难?!”</p>
只短短两句话,天子启的话语中已然带上了怒意,仅存的一点理智,也是源自于为储多年养出来的城府。</p>
却见申屠嘉闻言,只将那卷捧在头顶上的竹简缓缓收回胸前,却并未收入怀中。</p>
就这么双手捧在胸前,满是感慨的深吸一口气,面上虽是咧嘴一笑,眼前却是瞬间便涌上一层薄雾。</p>
“陛下,误会臣了。”</p>
“臣并不是不愿意接受陛下的说辞,才通过告老的方式,来向陛下表达不满。”</p>
“而是臣,真的已经到了非告老不可的地步了……”</p>
满是惆怅的话语声,将天子启熊熊燃烧着的怒火稍压了压,便见申屠嘉自然地抬手抹了把鼻子,旋即又是摇头一笑。</p>
“其实,早在前年,公子刘荣劝臣:不要因《削藩策》一事,而与陛下做对的时候,臣就已经生出了告老的心思。”</p>
“只是当时,公子说:宗庙、社稷,需要申屠嘉这个老匹夫,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后,以开国元勋的身份镇压朝野,稳定人心。”</p>
“――臣自认做的不错;”</p>
“没有辜负公子的期盼,也没有辜负先帝、陛下的恩德。”</p>try{ggauto();} catch(e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