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金价(1 / 2)
“叔大兄,现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只能增收节支再无它法。</p>
叔大兄那篇《生财有大道》我也拜读过,‘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p>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无法做到结余,为此只能想方设法将应收之财尽收。</p>
以善贷看来,这宝钞抵税就是可以彻底放弃的。</p>
当初太祖发现宝钞,主要还是我大明铜料不足之故,印制宝钞方便民间流通,至于之后,那是后话。</p>
当今虽铜料依旧紧缺,可适才和卿所言却让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银涌入,朝廷制钱,似是可以以银制钱。”</p>
魏广德所说银钱,可不是这个时候大明流通的银子和制钱,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制作银元。</p>
宋元明之所以转而发现纸钞,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铜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没有达到这个时代的商业繁华程度,所以少量铜钱也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对于大宗商品交易,还会使用布帛作为支付媒介。</p>
宋朝时也曾因为铜料不足而出现朝廷发行的铁钱,这些其实都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钱币受到材料供应制约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p>
魏广德不知道这个时候大明朝有多少黄金和白银,这个数据实在难以估算,但是他却知道,隆庆开海后,全球白银大量流入大明,据说总额超过数亿两之多。</p>
有如此巨大的白银流入,魏广德当然觉得大明应该摈弃过去对白银交易不管不问的模式,应该开始以白银铸钱做为法定货币。</p>
当然,这其实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p>
要知道,以前的制钱都不是纯铜制造,而是铜合金,是要参杂其他金属在其中。</p>
在魏广德设想中,大明铸造的银元可以选用八、九成银,剩余原料用铜铸造,这样铸币费用和朝廷赚的钱就出来了。</p>
而且银元也不一定是足额一两重,可以只有十二、三钱重量就够了,抵作一两使用。</p>
另外还可以发行更小额的,如一钱、五钱等小额银币,按照大明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兑换比,一钱银子是七十文,这样也可以弥补铜钱不足的问题。</p>
但是要做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额的银锭,把这些银锭熔炼成银币。</p>
至于投放出去,其实也很简单,官员的官俸、军饷等等。</p>
至于民间接不接受,就如同当初老朱的政策一样,禁止金银铜钱交易,只准使用宝钞,现在变成禁止民间金银私自交易,只准使用银元。</p>
甚至在将来,还可以考虑朝廷收拢黄金发行金元。</p>
魏广德把自己的设想在张居正面前婉婉道来,张居正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面专心思考。</p>
说白了,白银在朝廷手里一进一出,朝廷就可以获得两三成的利益,这对陷入财政困窘局面的明廷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p>
“以八九成银参杂铜制作银币,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办法虽好,可朝廷手里白银还是太缺了,太仓存银不过百万两,即便是内廷,估计也不过这个数额。”</p>
张居正在心动之余,很快就想到了推动此法虽然有诸多好处,特别是解决朝廷财政难题,可是要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就有些难题很难破解。</p>
“江西、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除了实物俱折银,若全国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银怕不下千万两。</p>
通过铸币,可增收一、二百万两之多,足以弥补当前财政亏空了。”</p>
魏广德马上就说道,“实物也以保够漕粮及其他必须之粮外,如果可以俱折银。</p>
据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实物,因保管不当造成损失也不小,不若留够必须之粮和一部分预备赈灾粮外,全部折银抵京,这样也能增加白银收入。”</p>
他记得好像大明就是在万历朝开始白银化,实质上就是银本位制,所有财税支出都是以白银量化,无疑这就是最好的,把中国货币体系固定下来的时机。</p>
魏广德早就发现,大明财政收入并不是如后世所说年入二三百万两银子,算上实物至少有两、三千万两,只不过其中大部分为实物,金银比重很小。</p>
不指望全部折银,只要有一部份折银就足够工部忙活了。</p>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他这么做其实也埋藏下巨大的隐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产白银和铜料不足,完全靠从外部输入。</p>
在大明商品畅销全球的背景下,巨额白银流入自然不会有问题,恰恰相反,白银流入一开始会激活大明经济,但是在后期会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p>
而最大的危机还在于,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额的白银流入,则在国内可能就可能形成经济危机。</p>
实际上后世学者也有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与这一时期全球化经济有关。</p>
明朝自开国以来,虽然一直是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路线,但这只是笼统的解释而已。</p>
随着全球历史的不断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朝已经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加入了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当中。</p>
早在成祖朱棣时期,就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探索,可以说,明朝到中期以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连接越来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义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路线了。</p>
明朝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复杂的,明朝早期使用过纸币,后来用铜钱,之后银子也成为了流通货币,这一复杂的转变,与全球白银的产量增加有着密切关系。</p>
在明朝中后期,白银就已经成为了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易货币,因为各个国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贸易,互相做买卖,大家肯定需要达成共识,选出一种货币作为全球流通的公认货币,而这个公认货币就是白银。</p>
当时全球贸易大多以白银为结算货币,很多国家都对白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也包括明朝。</p>
在白银需求量暴涨的时候,欧洲人在美洲大陆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银矿,白银产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炼技术的提升,欧洲铸造的银币损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纯度也更高。</p>
美洲的大量白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然后铸造成银币,再马不停蹄地从欧洲运往东方的中国,用来购买明朝的各种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比如瓷器、丝绸等。</p>try{ggauto();} catch(ex){}
明末财政崩溃时,恰恰是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时期,就是著名的“三十年战争”。</p>
这场战争是由欧洲新教与旧教两大阵营爆发的战争,而且战争一打就是三十年,这期间欧洲对白银需求量激增,自然无暇顾及与中国的贸易。</p>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物价上涨、白银价格下跌的通货膨胀期,白银的需求量激增。</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