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断安禄山前程(1 / 2)

加入书签

从汉朝执行“移民实边”策起,历朝历代就执着于把百姓固定死,要让他们居住在苦寒不毛之地。</p>

而百姓不想居住于此,太苦寒了,太遭罪了。</p>

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跑路,回归故里。</p>

李渔这一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p>

天冷的时候,唐人回归故里去享受生活,天暖时节,他们又回到松漠之地,该干什么做什么,想办法赚钱就是了。</p>

如此一来,松漠之地岂不牢牢控制在唐朝手里?</p>

再也不用担心松漠之地的地空,白白便宜了其他异族。</p>

唐朝常年对外征战,抓的异族战俘可不少,若是把这些战俘低价卖给在松漠之地置业的唐人,那效果会更好。</p>

这些战俘,在唐人的驱使下,在松漠之地耕牧,当牛做马,为唐人赚钱。</p>

唐人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会有很多财货。</p>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人在松漠之地能赚到大量钱财,还不担误唐人享受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的唐人蜂涌而去。</p>

到那时,松漠之地的土地都未必够用。</p>

想着这美好前景,圣人甚是欣慰:“不愧是朕的孙子,这主意就是高。”</p>

“嘿嘿。”李渔得意一笑:“适才是谁在说我欺君?”</p>

圣人老脸一红,能不能莫要老是提这事?眉毛一立,眼神不善,捋袖子了,如同黄鼠狼看着鸡仔似的盯着李渔。</p>

李渔只觉头皮发麻,如同被凶兽盯上似的,忙转移话题:“您以为这就完了?哼,我的计策,可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多着呢。”</p>

“老母猪戴胸罩?什么意思?胸罩是什么?”圣人给他这新名词弄糊涂了。</p>

李渔不解释新名词,道:“松漠都护府,那可是咽喉要地,是去辽东的必经之处。国朝拿下了室韦,在辽东之地大扩张,然而并不稳固。一旦松漠之地出了问题,辽东也不会稳定。为此,当在松漠之地设立粮仓,以略高于市价的价钱收购粮食。如此一来,松漠之地的唐人,必然有利可图,他们必定会努力耕种。到时,朝廷在这里有粮有战马,还有唐人作为依靠,一旦辽东有事,可以快速出击。”</p>

辽东最早的开拓者,是战国时代燕国大将秦开,华夏自此开始对辽东用兵,进行开拓。</p>

秦始皇时期,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十万大军,北上代地,解决掉赵国残余势力公子嘉,然后率领大军,长驱直入,直取辽东,追杀燕王僖,逼死太子丹。</p>

到了汉武帝时,大举用兵辽东,大举开拓。</p>

然而,仅限于东北地区的中部和南部地区,黑龙江一带还没有收归版图。</p>

唐朝是第一个把东北全境纳入版图的王朝。</p>

黑龙江一带是室韦所居之地,正式臣服于唐朝。</p>

但是,总的来说,辽东之地还不稳定,时不时就会闹事。</p>

一旦辽东有事,唐朝出兵,需要大量的粮草,只能从内地运输,这代价就高了。</p>

若是把松漠之地变成了粮食产地,唐朝在这里设立粮仓,收购粮食的话,既可以让唐人安心在松漠之地置业,便于唐朝掌控松漠之地,又可以解决进军辽东的粮草问题。</p>

更不用说,这里还有大量的草原,可以放牧,牧养大量骏马,充作战马。</p>

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p>

既解决了契丹,又为唐朝积蓄粮草战马。</p>

圣人大喜,欣然道:“真是不错的好计策。朕这就传旨给安禄山,要安禄山速办。”</p>

如今的安禄山已经继承了其义父张守珪的位置,坐镇范阳。</p>

李渔狂翻白眼,你如此做,还不如不做,你要是敢把这事交给安禄山去办,安禄山一定不会照办。</p>

因为,安禄山就是靠打契丹起家的。</p>try{ggauto();} catch(ex){}

安禄山最初跟着义父张守珪时,是真心诚意打契丹,作战勇猛,很有头脑,战绩骄人,因而张守珪器重他,把他收为义子。</p>

后来,在张守珪的铺排下,安禄山正式坐镇范阳,成为一方重臣。</p>

然而,此时的安禄山心思变了,不再是真心实意的打契丹,而是“刷”契丹,把契丹当作他的军功提取器,在这里愉快的刷着军功。</p>

刷着刷着,安禄山的势力就更大了,最终扯旗造反,有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p>

把契丹给灭了,安禄山还怎么愉快的刷军功?</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