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好运纷至(2 / 2)

加入书签

不论是独逸帝国或联邦国的老师,钱刚都连络上了。且因为他一开始就说明了目的,而不是单纯的联络感情,所以传回来的消息还包括国外钢铁厂的联络方式或联络人。</p>

苏涣也就和钱刚一同,琢磨着用字遣词,再考虑对方的文化习惯后,发了一封不卑不亢的商业电报出去。之后就等回复了。</p>

不要以为两个读书人的琢磨没有用。要是随随便便发个东西过去,内容是’有大买卖,速来大金’,十之八九会被对方当成骗子。没有下文事小,耽搁事情事大。</p>

至于外国跟冶金有关的书籍,钱刚联络上的那些人也承诺帮忙收集,但是这边要先寄钱或透过银行汇款过去。</p>

外国人可没有代垫费用的说法,要拿到钱或有人保证可以拿到钱,他们才会有所动作。</p>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际贸易中,银行的保证书或信用状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大家都怕受骗吃亏,认识的人也一样。</p>

总之对外联络有了好的开始,这的确是让人高兴的事情没有错。但是苏涣也明白了当初林文理所说,要是以国外钢铁厂为合作对象的话,汉津钢铁厂的重建道路不知道会拖到猴年马月。</p>

看看这边,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旧式高炉的修复工作都已经展开了。跟国外的联系也不过是初步接触而已。</p>

不提白养着四五千名复员兵的经济负担。就是如何安抚这些没事做的人,不光他头疼,蔡镛这个汉津县县长也会担心受怕。</p>

看看苏涣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了。石黄镇陈家直接男丁尽没,只余老幼;平乡县则是镇得没人敢对他动手。这两个地方还只有两百名弟兄坐镇,一个人一条枪、五发子弹而已。</p>

四五千人,半个师,子弹开道,近身拼刺,老战术了,这样绝对够拿下一个县城。就问蔡镛害怕不害怕。</p>

所以直到现在,苏涣才真正庆幸遇到林文理。……或者说,是被自己闺女捡回来的?</p>

只是这样的大才,怎么只是一个兵而已?且大战之后,马上就复员了。</p>

因为各地需要剿匪平叛的缘故,所以裁撤军队的需求并不急迫。会在大战之后被复员,大多是出于军士官兵的主动要求。</p>

可能是家里有田,所以在外战结束后,就要回家继承田地。也有那种愿意打外人,但不愿意打自己人的,所以选择解甲归田。</p>

像汉津后备第三师这种,属于任务需求,将他们整编改组为类似建设兵团的存在。</p>

否则哪怕是半个师,那也是经历过血战的老兵。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放回到社会,很容易形成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老兵,宁可养到死,也不敢轻易放走的缘故。</p>

这样的人要是被随便解散了,搞不好回头就被那些准备造反的人吸收,成为对抗官方的主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是层出不穷。</p>

那么林文理是哪一种?</p>

……</p>

苏涣惊觉一个事实,他对这个男人的状况和背景资料,知道的并不多呀!</p>

第一次见面,是他被自己亲闺女捡回来的时候。那时满脑子都是气愤,觉得一个陌生人居然想透过自己的女儿,在钢铁厂的事务上占便宜。</p>

一方面也是那个时候,因为钢铁厂事务而上门的骗子实在是太多了。苏涣满心只有厌烦,没有其他想法。</p>

不过穿着军装,自称复员兵,还打了八年仗的说法,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好感。是个保家卫国的军人,总比不知所谓的浑人要值得信任吧。</p>

但其实这样的说法并没能得到验证。除了对方出示的复员令与授田证外,苏涣并没有做更多查证。</p>

之后关于钢铁厂的重建计划与技术内容,确实令苏涣惊艳。虽然还是会担心对方做的有没有跟说的一样好听,但满脑子都是把这样的人才留在身边,万不可放走的想法。</p>

再接着就是整天忙到马不停蹄的日子,林文理白天不是待钢铁厂,就是去铁矿矿区。晚上回苏家庄,则是写出一纸又一纸的技术文件或操作流程文件、安全守则。</p>

这种往死里忙的拼劲,老实说,苏涣都被吓到了。他最热衷于做学问的时代,也没有这么拼命。</p>

再说钢铁厂处于重建的初期,诸事繁忙且千头万绪。身在其中的人,真的是没有不拼命的。搞得苏涣都不好意思打扰这个男人,只能给出最大限度的支持。</p>

但关于此人来历的问题,一上心之后就如蛆附骨,难以摆脱这样的念头。</p>

那么该如何去问呢?苏涣如此思索着。</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