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汉津市的商业格局(2 / 2)

加入书签

另一方面,人要吃,马要嚼,粮食虽然从地里长出来,但也要靠人去种、去摘取。</p>

到了今时今日,哪怕苏家的祖业在农桑事上是权威般的存在,也不敢说能以一己之力,支撑起汉津市的百万人口。而这就是其他家族的机会,毕竟家里没点田产,还真不配称’家’。</p>

要论工业化的产品,在汉津这块地界上,哪怕是舶来品也没办法和苏家集团竞争。前者的成本太高,现在人也还没品牌迷信,能用就好。</p>

除非苏家没有出产某物,而自己又有需求,不得已之下,才会选择外国货。譬如小汽车,这项昂贵的舶来品似乎成了某些有心人嘲笑苏家的唯一途径。</p>

不知出于什么理由,连火车头都能造的林文理,还没将苏家集团的魔爪放到汽车这个项目上。</p>

固然苏家出产的工业产品对传统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终究还没包含了食衣住行的全部需求。</p>

也就是说哪怕这些家族不盯着苏家手中的三瓜两枣,汉津市的庞大人流、物流,一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恐怖的利益。</p>

而且这个利益,还是动用的家族上上下下所有资源,也还赚不完的。哪还有闲心跟余力,去盯着苏家碗里的肉骨头。</p>

更重要的是,做的事情是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而不是像苏家集团一样,一个个项目都能算是开大金之先。</p>

没看苏家老爷为了搞懂手底下的人所做的事情,自己都跑进技术学校进修了嘛。其他家族的大老爷们,真的能够容忍底下的人胡搞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情吗?</p>

所以汉津市内的传统势力,并没有因苏家异军突起而连手打压。反而是用一种旁人看不懂的形势,迅速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p>

没办法,苏家老爷对付这些人的策略,就是本地有的物资,优先从本地采买。</p>

而苏家集团的员工及其家属们,在拿到薪水后,除了那些工业化的产品外,总有其他需求吧。就算储蓄是大家的本能,但是衣食住行上,该用还是得用。</p>

以苏家集团庞大体量所带来的余温,这些钱就够其他家族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并不是非要在这些产业里插上一手,赚自己不熟悉的钱才叫做赚。</p>

被坑了,怎么办!</p>

就连苏家老爷这样的大儒都曾经承认过,他也看不懂那个男人的布局。再从整个苏家集团的法理结构来看,只要那个姓林的心够狠,一夕之间老板换人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p>

所以要是让其他人待在苏家老爷的位置上,就算是给那个男人加上十七八道枷锁,可能也无法让人放心。最好的做法,就是直接换掉他!</p>

……换掉那个男人,那整个集团的发展还要不要了?</p>

这时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汉高祖刘邦要靠韩信打仗,但又怕自己打不过韩信,会被取而代之的那种蛋疼感了。</p>

也就苏家老爷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酸儒,才敢把身家交到外人手上胡来。</p>

其实大家对林文理的作为无法理解,是因为大金,乃至于这个时代的世界,对于金融经济并没有足够深入的认识。</p>

所有人对于利润的想法,还停留在成本八十元,卖价一百元,所以净赚二十元的程度。</p>

然而资金像流水,当它滚动起来后,可以得到十倍、二十倍的’效益’。这里说的可不是’利益’。</p>

林文理走的路线,很像是他记忆中,那个红色帝国的计划经济路线。</p>

计划经济有别于市场经济,后者是靠供需关系自我调节。然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浪费、赔本等损失。唯有体量够大的经济体,才能让造血的速度大于失血。</p>

计划经济的要点在于合理分配资源,有效减少浪费。这也是为什么记忆中的那个世界,经济规模不相等的两个国度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拚得不分上下的理由。</p>

可是计划经济的困难点是在于怎么准确地预测需求量。一旦预测出错,控管体制失灵,则浪费也不可避免。这便是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环节。</p>

但在苏家崛起的时代,不仅仅是大金,整个世界都处于战后复苏的阶段。这种时候也不用预测需求了,基本上只要做得出来,都会有人要。</p>

正是看到这个时代的风口,林文理才有兴趣出来玩一玩。而且也不是深掘一个领域,等到占领全部市场后,才着眼于下一处。</p>

而是像跑马圈地一样,不断投入新的项目。这又像狗子撒尿一样,只想着在其他狗子入局之前,先拼命扩大自己的地盘。</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