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土客大械斗!(2 / 2)

加入书签

如果真按照曾中原所说,那客家人现在不应该住在山区,而应该住在珠三角平原。</p>

就好比在贵州,</p>

苗人住山上,汉民住山下。也是双方数百年反复较量后的结果。</p>

……</p>

“广东的冬天会下雪吗?”</p>

“也会下,多数时候是小雪,偶尔大雪。”</p>

由于明清时期小冰河气候影响,两广时常也下雪。</p>

这句话却让苗有林心里一咯噔。</p>

妈的,大意了。</p>

以前打金川的时候,各省绿营云集,有个广东籍绿营军官专门负责铸炮。</p>

那家伙说广东四季如春,其实苏杭不算天堂,广府才是天堂,大家都不需要穿棉衣,又省钱又暖和。</p>

当时在金川风雪中苦熬的苗千总,对这番话印象深刻。</p>

苗有林心中暗骂:</p>

狗曰的,别落在老子手里。</p>

……</p>

“将军,小人愿意从军。只要将军振臂一呼,粤北客家人一定会聚拢在将军帐下,冲锋陷阵,不死不休。”</p>

曾中原扑通跪下了~</p>

苗有林沉吟许久,没有立即答应这个请求。</p>

而是说道:</p>

“你先为大军效力,筹买粮饷,指引道路。且看你表现。”</p>

“谢将军。”</p>

放在以前,苗有林可能就大手一挥,拉一派打一派。</p>

追随陛下后,</p>

他深谙江苏的内斗散装,又被第2军团皖北老乡拔剑相对,深知这玩意的可怕。</p>

要是像江苏那般互相骂骂咧咧,内部歧视歧视也就罢了。土客矛盾一个处理不好,就能变成数十万人的“械斗”。</p>

吴军不希望陷入无休止的民间战争~</p>

……</p>

当天,</p>

苗有林就手书一封请示陛下,</p>

这种局面大军该如何介入?自己又该偏向谁?</p>

次日,苗有林又想起一个问题。</p>

“土客械斗双方会攻城吗?比如趁乱打下个县城、府城的。”</p>

“不敢,不敢。”</p>

“那们就是找个空旷地厮杀?”</p>

“对,也会互相铲村。”</p>

“怎么个铲法?”</p>

“打进对方村子,不分男女老幼杀死所有人,把房子推倒,把水井填平,把石磨砸碎。”</p>

苗有林点点头,转身离开。</p>

心想暗想,和广东佬比起来,贵州佬还是蛮克制的。</p>

……</p>

2天后,梅关不攻而破。</p>

粤北清军还没赶到,第5军团士兵的军靴就踏上了这座“岭南第一关”,接收了完整的炮台关卡。</p>

又花了半天时间,</p>

将火炮的位置调了个方向――指向广东。</p>

主力继续南下,包围了南雄府城。</p>

但没有急着发起进攻,而是就地修筑工事围困,等待滞后的火炮抵达。</p>

火炮运过大庾岭很麻烦。</p>

曾中原多方奔走,联络了600多名挑夫帮着搬运火炮。</p>

挑夫们的工具很简陋,一根扁担,一捆麻绳而已。</p>

大军管一日三餐,和士兵吃一样的。</p>

事先约定,所有火炮运到南雄城下,每人发5两报酬。</p>

军中辎重缺现银,先打了欠条。待攻陷南雄府城,才有银子兑现工钱。</p>

这些1年没活儿干的挑夫没有怨言,默默搬运沉重的大炮翻过他们烂熟于心的粤赣古道。</p>

因为海禁,暹罗大米进不来。</p>

米价飙升。</p>

他们很需要这5两银子!</p>

……</p>

没有掘地埋炸药攻城,因为苗有林希望保留1座完整的城池过冬。</p>

他观察了南雄城防,似无瓮城。</p>

且城门开在正面,完全可以用火炮直接摧毁城门和吊桥,然后大军杀进去。</p>

士兵们砍伐树木按照图纸做成攻城器械。</p>

第3日,</p>

不知天高地厚的南韶连镇总兵率镇标3营、清远2营,又拉着5门大炮赶来增援。</p>

第5军团在没有火炮的情况下,轻松击溃这股清军,伤亡比是离谱的1比30。</p>

清军丢下四百多具尸体,另有三百多人被俘,其余人撒丫子逃亡。</p>

事后得知的两广总督总督伊尔杭气坏了,下令将总兵、副将、游击等6人斩首示众。</p>

同时杀气腾腾的昭告所有地方官:</p>

守土有责,失城必斩。</p>

……</p>

目睹了全程的南雄府清军斗志低至冰点,略做抵抗后就开门投降。</p>

南雄知府在绝望中服毒自尽。</p>

第5军团轻松占据南雄府城,作为过冬基地。</p>

追随的挑夫们看的目瞪口呆,热血沸腾。</p>

“这是天兵下凡吧。”</p>

“我们客家人翻身的时机到了。追随吴国大军,杀鞑子杀土人。”</p>

“对。”</p>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p>

进入腊月后,粤北的客家村寨陆续有青壮自带干粮向南雄进发。</p>

原因很简单,</p>

一来加入吴军,就有刀枪,可以合法复仇。</p>

二来为家里节约口粮。</p>

海禁令影响深远。</p>

即使是粤北山区的庶民也被波及,本就窘迫的生活愈发的窘迫了。</p>

1777年的这个冬天,</p>

注定风云起,英雄出~</p>

……</p>

而3000里外的苏州府,</p>

一场雪刚停。</p>

加装了地龙的道前街议事厅温暖如春,李郁端坐正首,两侧文武官员分坐,皆表情严肃。</p>

会场的气氛如此凝重,</p>

是因为陛下抛出了一个很花钱的议题――水利!</p>

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挖河。</p>

……</p>

长江入海口宽度惊人,几乎不存在洪水隐患。</p>

但没有洪水,不代表没有内涝。</p>

江南多冲积平原。</p>

在乾隆年间,整个江南地区的内涝情况越来越严重,这1点所有人都看在眼里。</p>

原因很简单,</p>

至少有二三十年没有投入金钱和人力疏浚河道。</p>

……</p>

“挖河一举两得,雨水多了可快速排水,排入东海、长江、太湖。雨少干旱,可助农田灌溉。”</p>

水利署长黄文运,迟疑的问道:</p>

“敢问陛下,挖河仅限苏松两府还是?”</p>

李郁笑笑,起身指着身后的一幅大地图,说道:</p>

“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太仓、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p>

范京吓了一跳:</p>

“陛下的意思是10个府都要挖河?”</p>

“正是。”</p>

所有人此时心里都一咯噔,</p>

好像,徭役取消的太早了,这么大的工程得用多少工?得花多少工钱?</p>

农业署长范众默,声音微微发抖,</p>

问道:</p>

“臣请问陛下,欲挖几条?挖多长?”</p>

“就像围棋盘,河道笔直,纵贯南北,横穿东西。50年内,江南大平原将是人间乐土。”</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