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九十七 超级帝国(1 / 2)
左慈的死没有泛起任何浪花,甚至不如陆康陵墓被烧闹出的动静大,除了秘密执行任务的锦衣卫之外,本来就没有多少人认识他。
而陆家的人心中有鬼,虽然陆康的陵墓被烧让他们感到晦气,但也不敢把动静闹大,而且陆家的人也明白这件事极有可能是锦衣卫干的,要是再刨根问底,何异于自寻死路,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几天,刘辩在后宫中修养度假,考较诸位王子的武艺与学问,与包括武如意在内的诸位嫔妃共度良宵,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当然少不得把从《御女心经》中学到的东西拿来实战一番,果然是如虎添翼,百战不殆。
这其中刘辩重点观察了武如意,试探她的反应,询问她对象山被烧的看法?都被武如意从容自若的应付过去,一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样子。
虽然刘辩明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一年多来武如意在后宫中表现的还算循规蹈矩,除了用小恩小惠收买些宫女、太监博取好名声之外,基本也没有什么作为。
由王猛、刘基、鲁肃、糜竺、孟珙、狄仁杰、张居正七人组成的内阁处事干练,果断有力,将国家大事打理的有条不紊,武如意根本没有踏入前宫的机会。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武如意就连任命一个县衙小吏的权力都没有。
随着陆康的去世,江东士族中能够涉足权力中枢的只剩下学部尚书顾雍,因为受到“红袖阁”一案牵连,又倒霉的被贬为署理学部尚书。本来就是个缺少实权的衙门,再挂着代理的帽子,逐渐的人微言轻,在九部尚书中叨陪末席。
去年冬季因为立后之事,刘辩对内阁动了一次大手术,把左丞相荀彧贬到遥远的贵霜担任刺史,调青州刺史王猛入朝执掌相印,与刘伯温领衔文武百官。
又把遭到弹劾的何珅免去工部尚书之位,调长孙无忌入京城执掌工部,又免去了司空孔融一直兼职的吏部尚书之位,调徐州刺史张居正入京执掌礼部,其他各部尚书维持原来的职务不变。
除了中/央朝廷巨变之外,刘辩对封疆大吏也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萧何接替王猛担任青州刺史,由于谦接任长孙无忌署理益州刺史,但于谦的资历明显不足,这一年下来弹劾不断,刘辩已经打算着手寻找合适的人选接替于谦,把他调到相对偏远的雍、凉地区镀金。
另外,从青州主薄任上接替张居正执掌徐州的陈群更加倒霉,因为曹魏大军猛攻徐州,一不小心做了曹魏的俘虏,导致脸上无光,简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些封疆大吏的调动和陆家以及江东士族毫无关系,因为八竿子打不着,唯一有关系的就是扬州刺史张纮外调,与荆州刺史房玄龄调换了位置,离开了盘踞了七八年的吴郡。
张纮虽然并非江东士族出身,但作为徐州广陵的大族,多少会给江东各大豪族一些面子,从而滋长了这些士族的气焰。
而来自青州寒门的房玄龄接掌扬州刺史之后,秉承刘辩的秘旨,对江东士族毫不留情的打压,让各大氏族噤若寒蝉,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有把柄落在房玄龄的手中。
时至今日,江东士族的影响力已经落到了谷底,一句话朝中无人!
武如意唯一一次获得朝中文武支持的就是立后之时,因为资历以及声望,获得了荀彧、孔融、狄仁杰等人的支持,自那之后,朝堂中再也没有人提起过武皇后。甚至就连顾雍都对武如意避而远之,一年下来几乎再也没有与武如意来往过一封书信。
正是武如意现在所处的状态,让刘辩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威胁,所以才没有因为左慈之事惩罚武如意。曾经的一代女皇,此刻在自己面前只是一个花瓶,只要自己一抬手就能把她摔得粉身碎骨,所以还是让她继续做自己的炮台好了!
休息了三天之后,刘辩精神大好,遂于太极殿召集满朝文武共商大事,对今年新纳入版图的司州、雍州、凉州等三个地方任命刺史。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极殿上文武百官俱都峨冠博带,手捧笏板,山呼万岁。
刘辩扫视了满堂文武一眼,朗声道:“诸位爱卿平身!”
在简要的处理了一些琐事之外,刘辩开始任命新的封疆大吏:“朕决定委任青州主薄辛毗前往益州担任刺史,原益州刺史于谦前往凉州担任刺史。”
辛毗虽然能力差一些,但出身士族,资历尚可,女儿辛宪英又成了庐江王刘无忌的未婚妻,先后辅佐过两任青州刺史王猛与萧何,表现的中规中矩。其兄长辛评与兄弟辛弃疾也都为朝廷效力,算的上一门忠烈,因此刘辩才决定派辛毗前往益州主政。
有了投票选皇后的前车之鉴,刘辩再也不给臣子们协商的机会,直接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决定了益州刺史的人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