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赋税(2 / 2)

加入书签

公文是要存档的。</p>try{ggauto();} catch(ex){}

可惜他不是医学生,脑子里中学的那些生物知识早就不知被丢到哪里去了,能提供的帮助在他看来极为有限。</p>

……</p>

马日在奏书的最后,不忘弹劾荆州刺史王睿的种种无能之举。</p>

此前盖勋对刘辩说王睿看不起武人时,刘辩曾让有司商议是否要换一个荆州刺史,但最后商议的结果还是保持原样。</p>

当时刘辩还没当太子,又念及叛乱已平,也就没有坚持。</p>

王睿出身琅琊王氏,东晋时“王与马,共天下”,现在的王氏自然还没有此等影响力。</p>

因有马日的弹劾在,对王睿的罢免商议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p>

而接下来袁绍回京之后所要担任的职位,以及接任汝南太守的人选,同样也需要考虑。</p>

不过在此之前,刘辩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解答。</p>

为何受灾百姓这么多,其中无家可归者何止五万户,为何官府愿意发给土地,愿意去荆州的只堪堪有近两万户呢。</p>

他询问卢植,得到了一份答案。</p>

“翁叔奏书中虽未言明,但依臣想来,此愿意迁徙的两万户,大体必然不是独门独户。而是由几十上百口,乃至于更多人口组成的宗族。以宗族同迁往荆南。</p>

此宗族人口至荆南后,翁叔亦会依据各自宗族而安置。”</p>

可这仍不能完全解答刘辩的疑惑。</p>

卢植张了张嘴,忽然不知道该不该说,但望着太子看向自己的眼神,他轻叹一口气,解释道:“有民苦于算赋、口赋。尤以算赋为最,分为每月缴纳。若吏治不严,乡官里吏巧立名目,上下其手。”</p>

“此外,内郡国男丁无力前往边郡服每岁三日兵役,而不服此兵役者需缴三百钱,以此雇人代为守边,称为更赋,而今已成定制。”</p>

口赋又叫口钱,征收对象是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男女,起初为二十钱。入少府,作皇帝私用。</p>

算赋,则是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交钱,起初为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商人与奴婢倍之。</p>

此二者皆属于人头税,只是如今,说不定相邻的两个郡国收取的算赋都不一样。</p>

更赋,源自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国人戍边传统,秦朝时仍在执行,但国家大了,百姓戍边的难度指数级增加,到了汉代便灵活变成了更赋。此外,当郡兵也是徭役的一种。</p>

实际上,国库里更大的收入来源是包括更赋在内的人头税,因算赋收取数额变化,数倍于田租。</p>

卢植见刘辩已经隐约明白了他的意思,抚着胡须做出了最后总结:“是以,凡主家有名望信义者,有百姓为躲避算赋、更赋、徭役,宁愿卖身为其奴婢。”</p>

而奴婢,除了算赋加倍,徭役之类的都是没有的,更别提能养得起奴婢之人必然与基层官吏有扯不开的关系。</p>

所以,如果不用去考虑奴婢在身份上低人一等,那么失去土地者成为奴婢而非佃户,将会是一个性价比极高乃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p>

刘辩听到这,心头一阵无语,合着读书修身修来的品德,倒成了积蓄私奴的助力了。</p>

怪不得自古以来都说读书好呢!</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