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报喜和密奏(1 / 2)

加入书签

皇宫内,御书房。</p>

庆帝坐在一张长桌后面正在打磨箭头。</p>

候公公小碎步快走进来通报。</p>

“陛下,礼部尚书郭攸之求见。”</p>

庆帝手上动作都没停,头也没抬起来。</p>

“郭攸之?这大清早的他来干什么?”</p>

“郭尚书说他是来报喜的。”</p>

这下庆帝动作,停了,抬起头,目露疑惑:“报喜?报什么喜?礼部最近在忙活什么事儿呢?”</p>

“回陛下,礼部昨日主持了今年的童子试。”</p>

“那今早岂不是要放榜,这个郭攸之这个时候进宫报喜…让他进来。”</p>

“是,陛下。”</p>

郭攸之绕过玄关,直奔庆帝这张桌子。</p>

“臣拜见陛下。”</p>

“起来吧,说说,报什么喜?”</p>

“回陛下,礼部昨日主持了童子试,作业糊名誊录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应试学子以池塘为题,写出了一首绝无仅有的好诗,故而前来报喜。”</p>

“念!”</p>

“是!”</p>

郭攸之清了清嗓子,声情并茂的朗诵起来。</p>

“半亩方塘一鉴开,”</p>

郭攸之这头一句一经念出,庆帝手上动作就停了,这厮唱诗确实很有水平,引人入胜。</p>

“天光云影共徘徊。”</p>

庆帝悄悄闭上了双目,那画面感扑面而来。</p>

“问渠哪得清如许?”</p>

抑扬顿挫的声音,引得庆帝眉头一皱,是啊,为什么呢?</p>

“唯有源头活水来。”</p>

这最后一句话铿锵有力,一锤定音。</p>

试念完了,但余味悠长。</p>

良久,庆帝缓缓睁开双眼,嘴唇轻启吐出两个字。</p>

“好诗!”</p>

庆帝放下手中的箭头,站起身来,候公公及时上前服侍庆帝洗了手。</p>

庆帝边往制箭桌子对面读书饮茶休息的御座走,边朝郭攸之摆了摆手,郭攸之紧随其后。</p>

“此诗何人所做?”</p>

“此人姓梅,名呈安,年方十岁。”</p>

“姓梅,这姓可不多见,他跟梅执礼什么关系?”</p>

“此子正是京都府尹梅执礼的公子。”</p>

“果然如此,将他原卷调来,朕要看。”</p>

“是。”候公公转身便要走。</p>

郭攸之赶紧从袖子里掏出梅呈安的原卷,双手递上。</p>

“陛下,其实,臣已经将此子原卷带过来了。”</p>

不等庆帝开口,候公公已经接过试卷放到庆帝手中。</p>

“不愧是礼部尚书,行事果然周全。”</p>

“当不得陛下夸赞,尽心竭力为陛下办事罢了。”</p>

“你的辛苦,朕知道了,送郭尚书出宫。”</p>

“臣告退!”</p>

郭攸之走后,庆帝这才打量起眼前这份原卷,第一感受就是,这个卷面真的好漂亮,干净,整齐,令人赏心悦目。</p>

诗赋、算术、经史百问,庆帝一样一样看过去,看完若有所思,莫非真是个神童?</p>

没一会儿,候公公回来了。</p>

“陛下,昨晚,礼部尚书压根儿不在礼部,而是在家,用过晚饭后便休息了,今天一早到达礼部后,才听闻神童之说,有人解释后,他命人调来原卷然后就入宫报喜了。”</p>

“做事不积极,报功倒是挺积极。”</p>

庆帝不咸不淡的评价了一句,谈不上高兴不高兴,只是单纯的评论。</p>

“礼部里面,神童都传开了?”</p>

“是,陛下。”</p>

“你说咱们庆国出一个神童真的好吗?”</p>

“当然好了,咱们庆国文坛积弱良久,如今天佑庆国,出了这么一个神童,自然是天大的好事。”</p>

“是吗?”</p>

庆帝闭着眼也不知道在想什么。</p>

候公公不知何时悄然退出去了,过一会儿再度出现,手里捧着一本折子。</p>

“陛下,梅执礼有密奏入宫。”</p>

庆帝睁开眼,脸上似笑非笑。</p>

“梅执礼?今儿个还挺热闹,报喜的报喜,密奏的密奏,拿过来,朕倒要看看他写的什么。”</p>

庆帝拿起折子看了起来,第一反应就是,嚯,字真多,粗略一看能有个大几百字,写的密密麻麻的。</p>

仔细往下一看,原来写的还是那首诗的事,梅执礼在折中写到自己听闻儿子写的诗后深感此诗寓意深刻,由诗联想到了朝廷,庆国云云,通篇基本都是自己的感悟,其中的一些建议和想法非常深刻,颇具可行性,看的庆帝眼前一亮。</p>

“这个梅执礼,通篇没怎么提到他儿子,可在朕看来,却字字都在夸他儿子。”庆帝合上折子不由失笑。</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