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新燕京报》的采访(2 / 2)

加入书签

问题开始变得尖锐,但是仍然在采访提纲的范围内,张潮的回答仍然很自信:</p>

“如果从动机来说,也许很接近。没有哪个热爱写作的人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一个个很确定的奖项与顶级大学特招名额可以去博取。而我,没有任何可预期兑现的承诺等着我。所以即使动机接近,也不能将我与他们划上等号。”</p>try{ggauto();} catch(ex){}

“那你是出于妒忌才写的那三篇文章吗?”</p>

“产生妒忌的基础是自己的预期落空而别人实现了。如果我也参加了‘新理念作文大赛’,没有进入复赛,或者在复赛里没有得到理想的名次,无法被名校录取,那么我可能会妒忌那些成功者。但实际上我并没有向‘新理念作文大赛’投过稿。这点您可以向《新芽》杂志求证。”</p>

“现在你对各个大学都放弃或暂停特招‘新理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有什么想说的吗?”</p>

“我认为很可惜。”</p>

“哦?这不正符合你三篇文章的主旨吗?”</p>

“我始终认为大学招录的底线是遵守规则。如果现有的规则允许它们特招大赛的获奖,那么就应该大胆招录。规则有漏洞,或者不合时宜,那也应该在事后再进行完善。不能以伤害参赛者的方式,去平息舆论压力。目前这种情况,我认为这些大学有些操之过急了。”</p>

“那你对参赛者是否怀有歉意呢?”</p>

“当然不。我只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不为他人的行为负责。我不会进行廉价的道歉,也不会给予违心的安慰。”</p>

张潮应对李烈采访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说真话,但不全说。对着李烈这样善于洞察人心的资深记者,撒谎是最愚蠢的选项。</p>

李烈并没有把采访的重点放在“新理念作文大赛”的问题上,而更多关注了张潮这个人。</p>

因为对李烈来说,“新理念作文大赛”在舆论上已经是个“死物”,最多是“死而不僵”而已。有没有自己上去多捅一刀其实意义都不大。</p>

而最新鲜的舆论焦点应该是眼前这个才十八岁的少年。他犀利的文风和明锐的口才,还有不卑不抗、不故作叛逆的态度,实在是这些年“80后”作家中的一股清流。</p>

不过他并没有打算完全在采访提纲范围内提问,他有自己的策略。</p>

在采访的尾声,李烈突然问道:“听说你在学习上严重偏科,这次一模考试,总分只有337分,其中语文就占了将近一半。这个分数让我想起了前几年依靠‘新理念作文大赛’一战成名的韩涵。</p>

你觉得自己和他像吗?你是否在走和他一样的成名路线?”</p>

这个问题完全不在提纲里,而且张潮的一模总分至始至终学校相关人员都没有透露给李烈,也不知道他从哪个渠道得到的消息。</p>

这就是李烈采访的特点,在对方以为成功应付了所有刁钻问题之后,突然抛出一个出乎意料的信息直插软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逼出受访者最真实的一面。</p>

他原本不打算在这次对张潮的采访里采用这个方法的,因为张潮毕竟只是一个高中生。</p>

但是张潮前面的回答太漂亮了,让他忍不住用上了这个“备案”,他想看看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真如表现的这么真诚而淡定。</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