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八 靖康之变(九十三)(1 / 2)

加入书签

种世仁将残存的兵力集中到了自己的府邸之外,他神情萎靡的看着这些士兵,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p>

半晌,他清了清嗓子说:“弟兄们,今日我等落得如此田地,皆是本爵无能也。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今城墙残破,船只不足,万难抵抗金兵南侵了。好在府库中还有些辎重,我想……”</p>

种世仁本想说:将这些辎重平分分给给大家,诸位各自某个前程吧。</p>

可是种世仁话还没有说出口,有一个军校匆匆忙忙的跑了过来,他气喘吁吁道:“侯爷!侯爷!码头……”</p>

种世仁道:“急什么,喘匀气再讲。”</p>

那士卒喘匀了气息,道:“侯爷,大喜,樊瑞回来了,还带来了江陵的救兵。”</p>

种世仁一听也来了精神,他问道:“樊瑞到那里了。”</p>

那士卒道:“已经在码头下船了,他谴我到这里报信,他随后就来。”</p>

那一日樊瑞去扬州抢运辎重,正赶上娄室破了扬州城。樊瑞借着风雨,救了秦明和黄信,驾驶着舟船迎着风浪艰难逃命。</p>

他们跟风浪搏斗了一天一夜,直到雨住日出之时才停了下来,他再一看船队也是损失惨重,打翻了不少船只不说,就算是还能行驶的船只也是破损严重。</p>

樊瑞无奈,只好寻了一个有码头的镇子,停船抛锚后,派人寻找能够修补船只的工匠。可是如今兵荒马乱的,那里那么容易。</p>

樊瑞知道,金兵既然已经到了扬州,只怕过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他见修船缓慢,于是决定想带着几条还能保持完好的船只先走。</p>

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此时,他们遇见了从江陵一路东来的梁红玉。这梁红玉带着5艘飞剪船和200水手,前往镇江府。本来飞剪船速度极快,虽不说一日千里,但日行几百里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不过就算是飞剪船再快,也抵不住狂风巨浪。因为飞剪船的船邦很低,在大风浪中更容易进水翻船。因此,梁红玉等人也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耽误了行程。</p>

阴差阳错的他们在这个长江边上的小镇相遇了。包道乙是樊瑞的心腹,燕小乙是樊瑞的仆人,他二人就将自己江陵搬兵的事情跟樊瑞详细的说了。樊瑞听了多少有些丧气,他本以为韩世忠能够亲自带领大军东来呢。没想到韩世忠此刻带着水师手下4000水师前往襄州助战,这次只有夫人梁红玉带领200人马前来助战。</p>

梁红玉见樊瑞带出失望的表情,道:“怎么着,樊大人看不起我这个小女子吗?”</p>

樊瑞一见急忙道:“安国夫人勿怪,小人只是担心,咱就凭借这5艘怪船,就能扭转战局吗?”</p>

梁红玉道:“安国夫人是宋朝廷的封号,你我都是效忠华夏王的,这个安国夫人称谓就免了。你称呼我韩夫人也就是了。”(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见517)</p>

樊瑞急忙道:“韩夫人见谅,小人只是担忧夫人安危,这毕竟战场无情,金人凶残。”</p>

梁红玉道:“樊瑞你倒是小看于我了,金人虽然凶残,我却不惧。去岁在黄天荡,我和拙夫共同破敌,3000金虏命丧那里,你却不知吗?”(具体见火烧黄天荡。)</p>

樊瑞听说过江宁水师曾经火烧黄天荡,将整整一个猛安谋克的金兵全歼在那里,他只是以为那是韩世忠的运筹帷幄,没想到梁红玉也有参与。</p>

樊瑞道:“在下真不知夫人也在黄天荡杀敌,还请夫人见谅。不过在下还是不明白,这五艘怪船,200水手能起什么作用呢。”</p>

梁红玉道:“此船为华夏王也亲自审定图纸,有我水师中能工巧匠打造的。这种船速度奇快,顺风顺水是可一日千里。只要请圣上登上此舟,五湖四海任我遨游,金虏只能望舟兴叹了。”</p>

樊瑞道:“没想到这船有如此妙处,要是多来几艘就好了,就能将更多的将士带到江陵了。”</p>

梁红玉道:“你别看这种船,船帮矮,船舱可是巨大,5艘船足可以将你那十几艘战舰的辎重全都装下了。”</p>

樊瑞更加新奇,他带出来的这些战船都是扬州、镇江水师相对不错战船,虽然没有艨艟巨舰,那飞虎船、蜈蚣船也是有几条的,这些战船也不算小了,而且也是装满的物资。梁红玉说这区区5条船竟然能够装下这许多物资,这让让樊瑞将信将疑。</p>

不过现在局势紧张,樊瑞也不多想了,他对梁红玉道:“如此甚好。金虏只怕现在正在江北征集船只,一旦船只凑齐,几万大军横渡长江,可不是我们能够抵挡的。既然折飞剪船有如此妙用,就将我的船只的辎重都搬运的到飞剪船之上,然后咱们就启程。”</p>

梁红玉道:“此正合我意,赶快搬运,以早日启程。”</p>

梁红玉、樊瑞遂让士兵往飞剪船上搬运物资。让樊瑞吃惊的是看起来并不大的飞剪船装载的货物可是不少,樊瑞从扬州府带出来了十几艘战船上的物资全都搬入了飞剪船的船舱之内,这船舱居然还空出大半。</p>try{ggauto();} catch(ex){}

樊瑞感叹道:“咱华夏王果然有夺天地造化的天工本领,这等神仙船只也能造的。”</p>

梁红玉道:“我们水师中也有巧匠,这艘船便是在我们指挥使杨华大人的督造下完成的。”</p>

樊瑞道:“杨华大人,也有耳闻,不知是否有机会相见。”</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