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放眼世界勇当先(50)(2 / 2)

加入书签

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早已普遍来自于人际之间的物质交换。高效低耗的人际物质交换,不仅需要相互亲和、相互信赖的人际环境,而且需要相互配合的主观积极心态。</p>

可循环发展(生生不息的物质不灭),要求我们只能在一荣俱荣或一损俱损的双重轨道之间做出抉择。结构多样的个性化发展,构成趋利避害的各怀私心,从而形成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利益对立矛盾。</p>

若只有彼此的分解、分化、独立,没有化矛盾为共赢的组织化有机统一(需要系统配套的正确认识与正确方法),彼此唯有陷入一损俱损的恶性循环。如果将一荣俱荣的高效低耗之路,比喻为高速路的话,则该高速路上均为互利共赢动能强大的机身及其发动机,凡为利益纷争而不断卡壳停运的发动机,只能被强制拖拽到高耗低效的一损俱损车道上去。</p>

数千年的人类演化史、数十亿年的物质演化史,均已客观表明,只有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轨道,才是各取所需、一荣俱荣的高效低耗、生生不息的唯一康庄大道或称科学捷径。</p>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中,不乏一损俱损言行实质的人。主要根源是缺乏系统配套的微观知识导向,针对一言一行细节的來因去果,难以进行孰优孰劣的有效甄别。甚至有人将感恩心、责任心、正义感视为人生累赘加以主观排斥,导致要互利共赢的正能量没有,要损人损己的负能量多多。</p>

家庭治理、企业治理,之所以需先治理、优化人文环境,恰如培养植物一样,当缺乏内在需要时,所供营养遭遇拒不吸收,圣人都只有摇头叹息的份。没有人们潜意识的内在需要前提,即脱离主观自愿,有违价值化客观游戏规则,将注定收效甚微。</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