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和平缔造者:国界(2 / 2)
他用集体安全一词描述了世界的理想情况,以防御同盟完全取代单个国家的军队,形成稳定的和平秩序,面对任何侵略行为,那么侵略国应该被所有条约成员国反击。</p>
在地球1918年的时候,美国人失败了,没能建立起合适的集体安全主义,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在话语权上略逊英国人一筹。英国人担心集体安全主义会成为美国向欧洲伸手的借口,另外美国国会也不支持深入欧洲事务。</p>
直到二战结束后,情况截然不同,脱胎于一战的集体安全主义再次被拿上台面,最终出于对苏联的恐惧,演变为了北大西洋公约。在华约解体后,北约保留了下来,彻底躺平的欧洲人又最终被纳入其中,成为了集体安全的一部分,靠着美国人的军事保护过日子。</p>
北约的好处是,欧洲国家可以靠着美国人的军事保护保证本国安全,不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得以撤裁军费到其它领域,对国家发展极其有利。至于坏处,那就是需要臣服于美国的秩序之下,不断在一条被精心设计过的金融陷阱中反复割韭菜。</p>try{ggauto();} catch(ex){}
当可莉莎提出,维多利亚要跟莱塔尼亚合并,建立“中陆联合帝国”的时候,李澄下意识就想到了与1945年一样的情况。</p>
中陆联合的本质其实是维多利亚太弱小了,他的国土被大战蹂躏了70%之多,人口也骤降到1.9亿人,莱塔尼亚的情况稍好,但是其工业区也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两个国家在整体国力上远远落后东陆与近东。</p>
看向东陆,一个是炎国和东国合并起来的东陆联合帝国,体量16亿人口的巨大怪物,而且在大战中没有多少损失。</p>
另一个就是经历了核战争后,依然存在6亿人口的萨卡兹国,他们在近东成为了新锐源导大国,在这两头怪物面前,维多利亚和莱塔尼亚简直可以说弱小又可怜,他们的人口加起来不足5亿人,不管从哪个方面都没法跟两国抗衡。</p>
于是,在提出联合帝国方案的时候,李澄没有多想就同意了他们的说法,并且直接要求莱塔尼亚与维多利亚合并,甚至是以通知的形式告诉了莱塔尼亚代表团,否则一盘散沙的中陆不足以维持当前的局面平衡下来。</p>
但是这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中陆联合帝国是一个国家,势必要涉及到政府的合并与皇帝的人选,中陆皇帝应该是可莉莎还是威廉明娜?莱塔尼亚双皇制度在新帝国内如何保留?</p>
当这些问题甩给李澄的时候,他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了答案,“你们两国一起选举,谁更受欢迎谁就当这个中陆皇帝。”</p>
查尔斯总认为不太公平,因为维多利亚1.9亿人,莱塔尼亚2.2亿人,这样算下来,莱塔尼亚的投票人口更多,肯定是莱皇能在合并后的中陆帝国担任皇帝。</p>
可莉莎说道:“没关系,莱皇可以成为中陆皇帝,但是维多利亚还要保留维皇的头衔,这个是中陆联合的基础。”</p>
威廉明娜很不满,她认为中陆皇帝应该聚集中陆所有头衔,维皇、莱皇、高卢皇帝的头衔都应该在一个人身上,这样才不会避免中陆人看到一个“异国皇帝”竟然是中陆的首脑。</p>
于是,威廉明娜认为这个问题没必要谈了,莱塔尼亚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p>
但是李澄干涉了他们的谈判,脑海里冒出了一个主意,强制给了他们一个解决方案,维皇莱皇既然没法决出来谁当中陆老大,那就都别当了,让另一个皇室出来拿空头头衔吧!</p>
于是“中陆皇帝”的头衔就这样生拿硬掰的在和会上搞出来了,按照维多利亚人的要求,这个头衔不能是莱塔尼亚人独占,按照莱塔尼亚人的要求,这个头衔也不能给维多利亚人。</p>
难道这个头衔要给卡西米尔人吗?这似乎也不能被人接受,一个月后,中陆皇帝的头衔在各个皇室的投票中给了维多利亚的兰开斯特王室菲利克斯,他成为了“中陆皇帝”,并且永远世袭。</p>
这让莱塔尼亚人大为恼火,几乎毁约退盟,但是维多利亚帝国给了他们大量补偿,通过条约维持了这个不稳定的联合帝国。</p>
1102年11月,中陆联合帝国成立,这是一个条约国家,高卢和会规定了这个帝国的初始国界线,莱塔尼亚跟维多利亚的一系列附属领地和中陆皇冠领地,他的人口也达到了4亿左右,与萨卡兹国的差距可以接受。</p>
这个帝国奇怪的地方在于,她有三个皇帝,可莉莎保留了自己维多利亚皇帝和高卢皇帝的双头衔,威廉明娜和菲洛梅娜保留了自己莱塔尼亚皇帝的头衔。</p>
另外还有一个菲利克斯作为“中陆皇帝”,从这一点来看,帝国的核心在伦蒂尼姆,而非维罗纳,两个首都的偏向性也是很明显的。</p>
这可以称得上是泰拉的奥匈帝国,维多利亚和莱塔尼亚合并到一起,他们的人口占比几乎是各自一半,帝国西边说维多利亚,东边说莱塔尼亚语。</p>
他们选择共享中陆霸权,这可以算得上一个小小的成就,不过促使这两国合并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希之翼的施压斡旋,以及外部力量带来的压力。</p>
如果没有一个巨大的东陆联合帝国,还有一个统一的萨卡兹国,相比中陆联合帝国建立的道路,可能会跟地球的欧洲一样难走。</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