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分化(1 / 2)
我大明的读书人还是流弊啊!都直接堵官府了!</p>
许长生坐在酒楼靠窗的位置,面带笑意看着楼下群情激昂的士子们!他不支持这些士子的意见,却很欣赏这种做法!这可比满清哭庙案后万马齐喑的景象强多了。</p>
纵观大明二百多年,书生闹事那是有传统的。</p>
最早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有监生赵麟铤而走险,张贴无名帖,抗议国子监虐待生员。</p>
赵麟的行为激怒了朱元璋,被杀头示众。</p>
就这也没彻底吓住士子们,朱元璋不得不在奉天门进行了一次很接地气的讲话。</p>
“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p>
其后又严禁生员议论政事,但凡生事者,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p>
尽管有种种严格的规定,士子们遇到事情还是会出头。</p>
比如宣德四年(1429)八月,临洮卫儒学生员张叙鉴于国家预备仓存在“典守者以粟给民,不以时征还官,或侵盗为己用”等问题,建议有司“查究原储粮数,及未还官者征收入仓”,如此,才能使“国有蓄积,民无饥馁”,对此建议,宣宗从之。</p>
又比如宣德八年(1433)二月,陕西凤翔知府韩福为官廉洁,将以母忧去官,生员、耆民等九百八十余人诉于巡按御史倪杰、按察副使郭振,“乞为奏留”,宣宗允之,命起复还任。</p>
许长生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想到第一次亲历这种事情竟然和自己有关!</p>
“顾知府打算怎么处置?”许长生问道。</p>
坐在另一边的杨世恒正好是顾镜的幕僚,同时也是许长生的人手,所以他并未隐瞒,“府尊原本准备上报提学,请提学出面劝走他们,可是提学大人不巧重病在身无法出门,因此只好另寻他法!”</p>
这办法倒也可行,读书人可以不怕县令、不怕知府,但他们不能不怕提学,因为提学可以革去他们的功名,现在提学推病不出,明显就是支持士子们么!</p>
“呵呵。”许长生笑了,“恐怕不是生病,而是不想让朝廷下西洋吧?我记得李提学似乎是黎淳的同年?他就不怕背上结党的罪名么?”</p>
“府尊亦觉得李提学不是真病,所以已经上书弹劾了!”杨世恒明白许长生的意思,顾镜才刚上任就被当地士子来了这么一手,要是不解决好,他今后几年也就别想做成什么了,福州的官宦都看着呢!</p>
“光上书弹劾不够,得让那位也动一动!”许长生用筷子指了指宦官阿九居住的方向。</p>
这件事汪直比顾镜更着急,而且他查处黎淳等人结党的差事还没卸下呢!要是能把李提学给收拾了,顾镜正好借此立威。</p>
那些官宦人家要是看到堂堂提学都被收拾,今后顾镜但凡有啥命令,他们就算想反对也得掂量掂量!</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