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三剑客(2 / 2)

加入书签

·</p>

介绍完考夫卡,我们再来介绍格式塔三剑客中的最后一位,沃尔夫冈·苛勒。</p>

苛勒于1887年出生于爱沙尼亚的雷维尔,但他的父母都是德国人。</p>

他的父亲是德语健身房的教练,不过这位教练曾在1865年获得过语言学的博士学位。</p>

在苛勒六岁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姐姐与一个哥哥全家迁居德国北部的沃芬巴特尔,那里是他童年成长的地方。</p>try{ggauto();} catch(ex){}

兴许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除了对科学感兴趣外,苛勒还喜欢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p>

在1905年到1906年,苛勒就读于杜宾根大学,师从盖特尔学习哲学、历史和物理课程,此后两年,他又去了波恩大学,在埃德曼的指导下学习实验心理学。</p>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盖特尔和埃德曼是谁,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哪些,这些更加详细的资料尚待发掘。)</p>

当然,这不影响我们继续介绍苛勒,他于1907-1909年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兼修哲学和自然科学课程。</p>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导师是斯图姆夫,这波属于是考夫卡还没走,他就来了,所以说斯图姆夫的现象学思想和布伦塔诺学派的心理学思想对格式塔三剑客真的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面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影响深远。</p>

苛勒于1909年取得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那个时候的柏林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是属于哲学博士Ph.D的,咱们的心理学学位都是理学学位和教育学学位,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情下的心理学学科发展大方向真的不一样,我们国家真的非常重视教育方向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其他方向的心理学依旧存在非常巨大的进步潜力空间。</p>

·</p>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回到韦特海默,转移到1910年的那个盛夏。</p>

1910年的夏天,韦特海默正坐在去往法兰克福的度假火车上,他一时无聊,就盯着远方的山外看。</p>

远处的山峰,山上的花草树木,由于距离实在太过遥远,那时候的火车还是蒸汽动力,速度和现在的绿皮火车还慢,于是那远处的风景看起来就像是静止不动一样……</p>

韦特海默突然发现了不对。</p>

火车是运动的,大地是静止的,火车相对于大地来说是在飞快运动的,但在火车上的韦特海默看着窗外远处的山景来说是相对静止的。</p>

当他同时看着火车内,火车外的飞速后退的地面,和远处仿佛静止的山峰的时候,那感觉就是……那远处的山峰和火车一起在相对着脚下的大地飞速往前跑。</p>

但这是荒谬的,在客观物理上,山峰和大地是相对静止的,可是对于坐在火车上的韦特海默的视角里,山峰和大地是相对运动的……这怎么可能?</p>

一道灵光突然划过韦特海默的脑海:人类对物体的运动感知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客观的主观体验,一些本来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上相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在特定时空条件的掺和下,于人类的心理中产生了“运动”的感觉。</p>

或者说,“它看起来好像在运动的感觉”,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一切的缘起,对【似动现象】的研究。</p>

在下了火车后,韦特海默想了个招,他赶紧去火车站旁边的玩具店里买了个万花筒,他把万花筒拆掉,把里面的彩色碎屑换成了他自己制作的纸片,纸片上划着两道平行的线条,然后盯着万花筒开始转啊转啊转。</p>

他发现,当他用速度A进行转动的时候,纸片上面的两条平行线是先看到第一条,再看到第二条;当他用速度B转动万花筒时,两条平行线同时出现;当他用介于二者之间的速度C转动时,他期待的现象出现了:他感觉看到了一条直线向另一条之间进行运动转移,第二条直线的出现是因为第一条直线跑过去的!</p>

这是关于似动现象缘起的非常有名的小故事。</p>

·</p>

就在那一年,还是在假期的时候,韦特海默邀请了苛勒,考夫卡和其妻子(考夫卡于1908年结的婚)作为似动现象实验研究的被试。</p>

这就是正经的实验研究了。</p>

韦特海默制造了一个速示器,将两条角度不同的闪光直线先后投射到一块黑色背景上,是一个存在一定闪光频率的直线。</p>

他发现,两条直线呈现的时间间隔,存在一个最佳时间,当时间间隔在200毫秒或更长的时候,被试会觉得这两条直线是一前一后断续闪现的;若这个间隔小于30毫秒,被试就会觉得这两个闪光直线是同时出现的。</p>

可如果闪光的间隔放在六十毫秒左右,被试就会觉得,它看起来就像是光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了另一个位置。</p>

其实这种似动现象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发廊的LED转灯,你的手机,电视和电脑屏幕,这就是最好的例子。</p>

当然,在格式塔三剑客发现似动现象的时候,既没有电子动画也没有LED灯,他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例子,迪斯尼发明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电影也要到1928年了,1910年可不会知道人眼只能看到26帧动画。</p>

在1910年的时候,韦特海默他们的似动研究结论意味着,就算物体没有实际运动,运动知觉也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这意味着运动,是一种现象,是一个整体上的知觉,而非某种局部刻板的感觉。</p>

因为似动现象必须存在于两个实际上不连续的刺激的出现过程中,产生的拟似连续感知,也就是两帧实际上相互独立的动画切片,在快速呈现的过程中产生的运动知觉。</p>

单独拿一张画出来是不会似动的,把两张画一起拿出来也是不会似动的,只有一前一后快速呈现才会产生似动。</p>

基于此,他们意识到,人类在‘认为一个东西是运动的’这一心理活动的实际发生区域,不在视网膜上,而在感知、意识中,也就是在人类的主观心理中。</p>

从外在世界传进来的、互不关联的种种感觉片段,却被组织成为一种名叫“运动”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p>

为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就连“运动”这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都只能存在于不同感知切片整合之间,他们因此认为,人类的其他心理活动,和运动一样,同样仅存在于整体的整合之中。</p>

要想单个部分切片出来研究人类心理的某个局部部分,无疑是非常愚蠢的,正如同只拿一根LED灯管就能够解释似动现象和运动感知那般愚蠢一样,因此格式塔三剑客一直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意义在于,不是说部分不重要,而是说有些心理只存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整体性互动中,就像社会心理学只存在于复数人类个体中,而不能在单独一个人身上就能看到社会心理学全貌。</p>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思想上,格式塔心理学派强烈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解构论,不认同机能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与功效至上论,同时也很反感行为主义那套人和动物没有区别的机械唯物论。</p>

用拉康的话来说,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解离,他们认为凡此种种学派都过分强调人类心理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无异于主动对人类心理乃至于整个心理学系统的一种阉割。</p>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因为凡在理论上的解构主义都无异于生理学上的人体解剖学,现象即本质的现象学思想却能够保证格式塔心理学学派的学者们研究的从一开始就是原汁原味的人类心理现象。</p>

换句话说,或许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室效力可能不太高,但他们的生态环境效力一定非常高,因为在格式塔看来,人类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应被切片研究,不应把被试当做纯粹的反应机器来看待,更不应当把被试当做只需要按照刺激反应的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和调查量表的存在,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当把被试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p>

其实这话得罪很多人,但我们也不难看出格式塔心理学确实有很重的系统论思想,可惜现象学视角下的格式塔心理学注定了其无法被主流的实证分析科学所完全接纳。</p>

我们也不难看出,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子,事实也确实如此:马斯洛就是韦特海默的弟子。</p>

·</p>

我们最后来简单看一下格式塔心理学这个流派的其他研究和主要观点。</p>

其实这部分我是不太想讲的,因为这些理论知识的部分和咱们心理学史没有多大关系,都是以前早就学过的知识了,但我们现在来复习一下也还不错。</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