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2 / 2)

加入书签

小时候回老家,还曾经见识过“独轮车”娶亲,用大红布将“独轮车”包裹一新,新娘披着红盖头坐在“独轮车”一侧,另一侧坐着伴娘,然后就是抬着嫁装的队伍,敲锣打鼓,迎回男方家中。

抬嫁装比较有讲究,两根木头特制成杠,在山区则一般用两根通直的竹子代替。嫁装就捆扎在杠上,然后再在两头安上根横条,穿上帆布,前后各一人,帆布挎在肩膀上,手把持杠子,就能前行。

嫁装的数量越多,杠也就越多,说明女方陪嫁越重,越有排场。那时候杠的数量也是一种比较,争个高低比个长短,我估计“抬杠”一词,就来源于此。

“独轮车”娶亲,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是新社会新风尚,时间再往前推,一般都是用花轿娶亲的。时间再往后移,这种“独轮车”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老家已经再难见到,仅有的几辆,都被当作古迹保存。

生活的艰辛,最容易让人记忆,父亲就经常说起。他小时候,一直到岁还没有衣服穿,一到夏天就光着个身子,邻里各家情况都类似。

父亲对吃记忆也相当深刻,一日三餐一般都是稀饭,特别的稀,难见几粒米。主食一般是“糠饼”,碾米褪下的谷壳,和着米糊制成,吃下之后,难以消化,拉屎都拉的屁股痛,被父辈当作自嘲。

吃“糠饼”喝稀饭,一直伴随到父亲上大学,就读大学有大米饭,有白面馒头。假期回家,再次吃“糠饼”,父亲笑着说“很久没吃过‘糠饼’了”,话没说完,就被爷爷用烟斗头上重重敲了一记,长了个大包。

“没有我们吃‘糠饼’供你读书,哪有你大米饭白面馒头吃!”,父亲的玩笑竟然引来爷爷出奇的愤怒,从此父亲再不敢开这样的玩笑。

父亲对他的几个哥哥都特别尊敬,哥哥们长大辛苦劳作,唯独他年纪小,相对于几个哥哥,他得到爷爷奶奶和哥哥们的照顾最多,吃得苦受得累最少。

二伯父、三伯父没有文化,一直在农村劳作,吃得苦最多,他们推着“独轮车”贩卖东西,走得路也最远最多。父亲也参与过,不过他的作用是压车,“独轮车”装东西最怕不平衡,哪边轻父亲就坐哪边,如此保证“独轮车”平衡。

听父辈们讲,二伯母从小就到了爷爷奶奶家,相当于童养媳,父亲几乎就是二伯母带大的,在二伯父远走他乡贩卖物品时,幼年的父亲就被二伯母带在身边作伴,一直到十一二岁。

据说大伯父参加工作后,爷爷奶奶对他提过一个要求,就是供最小的弟弟读书,因此父亲从上学那一天起,读书费用,包括后来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全部是由大伯父承担的。

大伯父无私也忠厚,父亲读大学期间,他正处人生低谷,生活并不宽裕,甚至可以说艰苦,但仍然忠实的履行爷爷奶奶的嘱咐,一直供父亲读完大学。

所以父亲读大学,过得也比较紧张,父亲常说起期间的不易,正值年青,吃不饱饭,就在饭票上动脑筋。饭票是硬纸做成的卡片,每吃一顿,就在上面用圆珠笔打个勾。

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小心翼翼的将勾擦除,当作没有勾过继续使用,擦得次数多了,几乎将卡片擦穿。

擦除的痕迹这么明显,也不知道父亲和他的同学们,是如何蒙混过关的,父亲没有解释过,对此疑问只是笑笑,或许其中还有一些故事,具体如何只有他们知道。

父亲大学期间生活清苦,还表现在穿着上,一双皮凉鞋,穿过冬天穿过夏天,冬天脚冷会生冻疮,趁着凉鞋缝挤出来,能长成瓣状。一身衣服,短手短脚,好比现在流行的吊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