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毛竹制品(1 / 2)

加入书签

山民使用的簸箕,用竹篾编制,呈斗状,上面开口底下封闭,因此山民称为“托斗”,托是意译,有推东西进入的意思,一般用来收取“晒垫”中的稻谷。

簸箕一词以竹字为头,可能就是因为来源于此。山里人家竹制的簸箕,与现在见到的簸箕完全不同。现在我们说的簸箕,不但不再是竹子做成,也只是用来扫扫垃圾使用。

山民家里也有装垃圾的专用盛具,也被叫做“托斗”,形状倒与竹制的“托斗”有几分相似,不过是用木头做成,上面的开口处有个半围挡板,挡板上有木质手柄,与现在市场而上购买的簸箕,形状类似,只是用材不同。

另有一种类似的形状工具,不过是用更结实的竹条制成,底部特意弯曲凹陷,上面开口两侧,加了四根竹片烧煨成拱形,安放其上,用来当作提手。山民口中有个奇怪称呼,叫作“撘”,一般都是两个为一副,装入东西后挑着前行。

“撘”有“高撘”和“矮撘”之分,“高撘”通常有三四尺高,相比之下“低撘”就小了很多,大约只有一尺来高。

“高撘”的提手安装绳扣,直接用扁担穿入挑起,“低撘”则要用扁担勾挑起。在扁担的两头按上粗壮的棕绳,棕绳上安年钢筋弯曲成的勾子,就是扁担勾。

之所以有这样的高矮之分,是因为用途不同,“高撘”能装更多更重的东西,比如砍成一段段的柴火,稻田的秧苗,牛圈的牛粪,都是重活,一般都是成年男人使用。

“低撘”相对轻巧,用途相对更多,通常情况下,只要见到农家妇女,她的胳膊上一定挎着个“撘”,要么是装着一“撘”衣服,到河边清洗或者返回。要么挎着个空“撘”,到菜地摘菜,或者装着“撘”菜而回。

用上扁担勾,“低撘”可以挑起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夏季蔬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就能见到一个个农家主妇,挑着满满的两“撘”芥菜,回家晒制“盐苴”、腌制“揉菜”。

竹丝越细编制的东西就越精致,山里人家,家庭主妇、待嫁少女,一般都有一个用来做针线活的托盘,编制的密密实实。常见她们闲暇时间,膝盖上放着个托盘,太阳底下坐着,或者围坐“火笼”,一针一线的纳着鞋底,或者缝制着衣服,针线、鞋底、衣服,都在托盘里。

一些易碎物品比如暖瓶,一些容易烫伤的物品比如锡或铝做的水壶,都会用竹丝编制成套,将它们套起来,不容易摔碎,也不会烫伤。

竹篮有竹丝编成的,也有竹篾编成的,农村一般是竹篾编成,现在市面还能看到售卖,则大多以竹丝编成,竹篮的使用就更广泛了,乃至成就一段谚语,“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一种叫“竹碗”的盛具,也可用竹篾或者竹丝编制而成。“竹碗”一般编制成圆形,底部凹陷,四周有沿,如同碗状,因此得名。

“竹碗”也是山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物,蔬菜瓜果吃不完,烂掉可惜,聪慧的山里人,就想到晾晒或者焙干,制成种类繁多的 “萝卜干”、“葫芦干”、“豆子干”、“辣椒干”、 “南瓜干”、“冬瓜干”、“黄瓜干”,几乎都能晒制成干。

聪明勤劳的山里人,将这些都贮存起来,不但避免浪费,还能以备不时之需,更使饭桌上增添了特别的美味。

相比同村的其他外来户,母亲是山里土生土长,制作这些干制品特别拿手。记忆最深的是母亲晒制的“辣椒干”,晒干之后用盐腌制在一个瓦罐中,又辣又咸,特别好吃。

贮存的方式,除了晾晒还有腌制。比如腌制的生姜,清洗干净,浸泡在老陈醋中,撒上些盐,又酸又咸,有的还会放些糖,因此又有甜味。

还有“揉菜”和“盐苴”,这是山里人的土话方言,都是取材于芥菜。都要先用开水煮一遍,“揉菜”放冷之后,一层层撒上盐放入陶罐密封,沤熟之后非常酸,与现在市面上售卖的咸菜非常相似。

“盐苴”则是在开水煮过之后,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直到完全晒干,变成一个个颜色黝黑的小团。一般不能直接食用,因为太干太硬无法咬动,食用时要准备肥肉,越肥越好,越多越好,与“盐苴”放在锅里焖炒,肥厚的猪油被“盐苴”吸附,因此肥肉不腻,而“盐苴”松软,都变得非常可口。

这盘菜在本地很有名气,现在依然如此,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盐苴肉”。小时候一吃肥肉就会作呕,唯独“盐苴肉”吃多少都没事,越吃越喜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