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出名要趁早(1 / 2)

加入书签

要说夏科大这几年谁的名气最大,那么肯定跑不掉是潘院士。

作为量子通信加密领域的大佬,随着墨子号量子卫星上天,潘院士的大名可谓传遍海内,称一声大犇不为过。目前潘院士担任夏科大副校长,微尺度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夏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还是九三学社副主席。

这几年加冕“量子之父”的潘校长可谓是全世界奔波,在校时间并不多。

同时他还是国盾量子第一大自然人股东,目前持股估值大概得有二十多亿,加上之前套现的股份,身价至少三十亿。当真是名利双收,人生赢家。

杜恪是正月十五之后,见到的潘校长。

“你的电子流理论我有关注过,包校长也跟我提过几次,很有新意,能不能竞争诺贝尔奖这个先不提,至少填补了国内物理理论的空白。”潘校长很是热情的说道,“老包让我带你跑一跑,先认识一下门路,看能不能多谈一点经费下来,对了,你入党了没有?”

“没呢。”

“这样,九三学社你可愿意入,你愿意的话我把你推荐进来。然后科协、青创这些组织都参加一下,学术领域最重要的是看科研成果,不过多一个身份总是有好处的,跑门路的时候也方便行事。”

“那就拜托潘校长了。”

“你是夏科大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都是应该的。”

潘校长是有一个助理团队的,所以接下来几天时间里,他的助理就直接帮着杜恪,完成了九三学社、科学技术学会、夏科院青创促进会等多个组织的入职或者申请——这些组织申请和审批都有固定的时间,不是随时开后门就能进去,至少要把完整流程走一遍。

“先把青促会的经费拿到手,后面再继续申请卓青、优青、青长都申请一遍,以你现在的论文高产水准,今年选不上,明年后年也差不多都能选上。”

潘校长对杜恪的规划,还是很清楚的。

基本上在学术圈,有两个很重要的工作,一个就是申请经费拿项目,一个就是写论文评选职称。论文职称这方面杜恪不需要别人操心,这才短短一年多时间,三篇P.R.L就已经到手了——他的第八篇论文,和预料一样,直接过了编辑审核,进入同行审议。

接下来,就是申请经费了。

这些年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陆陆续续设立了多项人才鼓励计划。

大致有教育部推出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其中适合杜恪申请的,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简称青年长江、青长;基金委推出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中科院联合地方教委推出的,卓越青年科学家,简称卓青。此外还有青年千人、青年拔尖等等。

“你现在欠缺的是学历,我听陈旸说,你要提前申请硕士毕业,然后跟着他读博是吧?”潘校长说道,“说实话我是不建议你跳过两段研究生经历的,因为我跟你聊天,发现你在物理学很多方面基础都不扎实,属于很偏的偏才,就偏到电子流理论去了。”

“这个……”杜恪汗颜,他一介本科毕业生,能有啥基础,为了写出电子流理论的论文,可以说恶补了多少凝聚态物理的知识。

如果不是独立完成电子流理论的推导,可以说别人都不一定会相信,这样的理论这样的论文,会是他写的。

因为实在是有点说不通,杜恪的积累太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