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兴修水利(1 / 2)

加入书签

文龙想起穿越前的后世种种抗旱的经典案例,像那堪称奇迹的红旗渠,那是众人的力量成就的功业。

文龙决心帮一帮这些漂泊山野的流民。闽中多山多水,可以兴修水渠来开发水田,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来搞扶贫啦。

但是,问题来了,要修工程,在这大明朝,没有水泥,怎么垒砌沟槽,怎么引流治水。雨季的一场暴雨,就会把所有的辛劳冲散。哪怕在后世的发达年代,一场台风裹挟的雨水,也会让人严阵以待。

文龙又想起了本朝修建的长城,渐渐地,一些灵感渐渐地在腹中酝酿。

大明朝国初时规定凡额外垦荒的田地,“永不起科”,也就是永远不纳税粮,但是到了宣德朝,土地政策开始改变,那些不交税的垦荒田地,也要交税了。估略一算,也就十几年后就要土改变天啦。

把握当下,对,把握当下时局。发动群众力量,扶贫脱贫。

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垦荒造田,而且是水田。水田,就要兴修水利。此时,一幅幅曾经在脑海中出现过的梯田美景浮映脑海之中,那是穿越前,曾经的见闻和浏览过的图片。

夏日的夜晚。土楼内,文龙独自坐在油灯旁,打着一遍又一遍的腹稿。茂七和他的家人、亲友们,做为土生土长的王朝子民,地地道道的农民,耕者无其田,就没有了倚靠,没有了寄托。常言道,穷则思变,往哪里变呢?

这是古今多少代农民心头的亘古议题。

翌日一早,文龙和方云山沏了一壶茶,说起了心中的想法。

“阿爸,我发现山贼作乱,大多是衣食无靠,被逼上梁山。”

“阿龙是有什么想法吗?”方云山问道。

“我想帮帮他们,帮他们摆脱困境,也为朝廷分一些忧,尽一份绵薄之力。”文龙说得语重心长。

“不妨接着道来……”

“如今朝廷对于额外垦荒的田地,‘用不起科’,我们要趁着这好光景,利用本地水多,土层厚,引水修渠,把荒山林地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文龙继续说道。

“修渠,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和造土楼不一样呀。”方云山提醒道。

是啊,这年头,没有钢筋水泥,单单依靠三合土,要做到遇水不化,对于材料的要求和夯墙的三合土不一样呀。

这一点,文龙已经反复斟酌过,他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本土瓷土多,山林柴薪多,我们就用类似烧长城砖的窑炉,烧制曲面的板砖,板砖的一端有弯曲下凹,两块板砖就首尾交叠,铺设成渠。”文龙边说边用手指蘸了一点茶水,在桌面画起曲面砖的造型。

文龙就是要烧制一些U形砖,来铺设引水的沟槽。接着,他和方云山就烧制曲面砖的细节讨论起来。

“厚度应该要一寸半左右……”

“有些不易渗水的地方,可以不用铺砖,直接砌石。”

……

“是要青砖还是红砖?”方云山疑惑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