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章 工厂摸底(2 / 2)
对于东方日报,陈易峰仅是关注一下而已,人家砸钱把报社搞起来,不可能天天日报也跟吧!</p>
生意场到处都是竞争,不可能扼杀别人的发展的,略出阴招,对他们造不成太大的影响,他们名声本来就不好,还是有大把人买他们的报纸。</p>
陈易峰知道在港岛除了成人杂志,港岛的报刊发行大都不赚钱,收入来自广告。在很多人看来,港岛的传媒广告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一份成功的报刊,应该赚很多,实则不然,一份报纸才卖几个钱,扣除运营团队,印刷,渠道分成,还真的就靠广告收入了。</p>
等90年代港岛进入电子信息社会后,报刊杂志类媒体,竞争会愈加激烈,会倒闭一大批。</p>
港岛传媒业一直未太平过。一位资深报业人说:报刊林立,饱和得插入一枚针也会激起浪花。现在却不断有人扔石子,甚至投炸弹。</p>
不过在90年代。有一份杂志,港岛最为出名的《壹周刊》是肥佬黎(佐丹奴的老板)花千万的代价,创办两年时间销量破10万大关,霸榜畅销杂志金榜</p>
广告费收入达到600万,除去开支,每月能赚200万(注意是90年代哦,投资2年回本,金榜才赚200万个月)。</p>
好景不长,粉肠马看《壹周刊》办得如此有声有色,决定也分一杯羹,创办《东周刊》,在两家战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烟再起,郑经瀚出版业的奇才创办《星期天周刊》扔出1000万的银光弹加入战场。</p>
三国混战,八卦周刊领域杀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最后他们谁赢了?打到后面各自舔伤口,都输给了互联网。</p>
对于《天天日报》保持增长势头就好,纸媒竞争太激烈了,不求能创造太大的利润,陈易峰也仅是看上报刊的政治资源。</p>
陈易峰真正有兴趣的是电视台,影响力超过纸媒报刊太多了。</p>
最后一站来到红磡的港龍火柴厂,占地49万平方英尺的大厂,是陈家经营得最好的工厂,原本是过去上海火柴大王的产业,他的后人无心经营转让。</p>
虽然制造工艺落后,而且工人岁数都偏大,都是手工细活,这家厂里维持着几百个家庭的开支,看着工作间里的工作氛围还不错,工人们偶尔会唠唠家常,大多数还是专心制作。</p>
这家工厂刘家人在时,就管理的非常好,是按计件生产模式,本来就不是技术活,火柴厂的经营讲究市场,你市场大出口订单大你就能养活更多的工人</p>
办工厂是个苦力活,工厂赚钱吗?如果很赚钱,港岛的工业应该非常发达。当陈易峰深入工厂去了解会发现</p>
工厂的利润真的靠一针一线,一分一毫,干出来的。(这年代的机器还不发达,很多工艺品依靠熟练工人)</p>
来到红磡怎么不到青洲英坭水泥厂看看?因为青洲英坭厂是美怡旗下的产业,美怡内部不稳定,而且是上市企业的产业,陈易峰也没权利参与到青洲英坭里面。</p>
今天的摸底的所有工厂及报社是100%陈家所有,坐上母亲助理的车回中环。</p>
经过刚今年通车的红磡隧道,这里已经车水马龙,隧道已经有少少塞车。</p>
回到中环母亲的办公室,将自家工厂的情况如实告诉林母,还建议出售那些效益不好的工厂,保留几家工厂,如红磡的火柴厂,筲其湾的玩具工厂,电子工厂,天天报报社。</p>
最后组建工业集团,统一管理等等。</p></div>
↑返回顶部↑